1305:◗1 六要鈔第六 旧末
1305:◗4 於当帖中、有標有文。標有総別。
1305:◗4 言総標者、初云夫拠以下一行二字是也。
1305:◗5 言別標者、於諸文上所題経論解釈名也。今此別標、上来諸巻皆以安之。於当帖者総標之外、流通以前更無私詞、只広引用諸文而已。是故短慮弥迷文義。但荊渓云、得文大旨不暗元由。已上 一々文言不能委解、且非自宗心行大要、只粗推知所引梗概可仰祖意。其祖意者、乃顕総標。即是勘決真偽已下、其意明也。
1305:10 若依仏教、云真云正。若依外教云邪云偽。而或依外不信内教。縦依仏教宛貶真宗、縦入真門不専一行。或加諸行、或住雑心。如此心行、尋其本心起自仏智疑惑迷心。縦離邪教不出化土胎生因故、当巻明之勧当捨之。以此為詮。
1305:14 先涅槃文。即出経名是別標也、已下皆同。
1305:14 言終不更帰依等者、
1306:◗1 問。天神地祇世之所貴、何誡之乎。
1306:◗1 答。帰仏陀者釈教軌範、崇神明者世俗礼奠、内外別故法度如此。是則月氏晨旦風教、所崇之神多邪神故、帰三宝者不得事之。
1306:◗3 故倶舎云、衆人恐所逼多帰依諸仙園菀及叢林孤樹制多等。此帰依非勝、此帰依非尊。不因此帰依能解脱衆苦。已上 聖道修行既有此制、況於一向専念倫哉。
1306:◗6 是故善導大師臨終正念決云、問。神祇禍福求祷如何。答。人命長短生下已定、何仮鬼神延之耶。世人迷惑反更求邪殺害衆生、祭祀神鬼但増罪業、倍結怨讎反損寿矣。大命若尽小鬼奈何、空自慞惶必無所済。切宜謹之。已上
1306:◗9 是等皆誡事邪神者有損無益。於権社者非此限歟。就中我朝是神国也。王城鎮守諸国擁衛諸大明神、尋其本地、往古如来法身大士、不可相同異域邪神。和光素意、本在利物。且酬宿世値遇善縁、且依垂迹多生調熟、今帰正法欲出生死。思其神恩不可忽緒。雖然欲専一心一行、称念結縁、猶且閣之一宗廃立、大師定判。更非不信彼利生等、只守専念専修之儀。依此専念生浄土者、諸上善人倶会一処、其説明故、聖衆倶会不可疑惑。一切諸仏共所護念、其益不空。雖不別念蒙其利益。故念弥陀必得諸仏菩薩冥護。為其垂迹天神地祇、又不可違本地聖慮。故専一心唯念一仏、以之為要。於彼諸神本地等者、深致信伏、不可忽緒。
1307:◗6 次般舟文。
1307:◗6 優婆夷者挙対告人。聞三昧者念仏三昧。帰命等者即弥陀界之三宝也。
1307:◗7 言鬼神者、所言之鬼是邪神也。言不得視吉良日者、吉凶禍福本是妄情之分別也。学仏教人不足措心、故顕其義。但案事情、縦於内心雖信仏法、其身未棄俗塵之類、准世守礼、入境問風可謂神妙。於内心者、信知之旨、全不可及動転者歟。
1307:12 次同経文。其意同前。
1307:13 次日蔵経、所引有三。
1307:13 一第八巻魔王波旬星宿品文、於中有三。
1307:13 初爾時下至已説竟廿八行余、是明安置大小星宿、又分時節安穏衆生。
1308:◗1 次又復下至盧虱一十行余、是明安置四大天王并鬼神等致令擁護。
1308:◗2 後次復下至尽当文三行余者明未来記。
1308:◗3 二第九巻念仏三昧品第十文。
1308:◗3 於云乃至言広博故非至要故、不及勘戴所除之文。今就所引現在之文、私分為九。
1308:◗4 一爾時已下八字、是明結前生後。
1308:◗5 二彼衆之下至不能得須臾為害五行余者、是明魔女帰仏世尊即自具述聞名見仏聞法之徳。
1308:◗6 三如来之下至説偈言一行余者、是明同女欲往仏所、為父説偈。次乃至者、即偈頌也。略始出終。謂修学下至還如仏一四句偈、是其文也。
1308:◗9 四爾時之下至菩提心一行余者、是明諸余魔女眷属聞偈発心。
1308:10 五是時之下至畏憂愁一行余者、是明魔王見彼発心忽生嗔憂。
1308:11 六是時之下至菩提果五行余者、明諸魔女為重説偈。若有以下至不能壊七言八句、我等以下一四句偈、是其文也。
1308:12 七爾時之下至坐宮内一行余者、是明魔王重倍瞋怖。
1308:12 八是時之下至四梵行一行余者、是明菩薩聞仏説法諸衆生等尽得断惑修善之益。
1309:◗1 九応浄之下至尽当文五行余者、是明正念観察方軌、又説念仏見仏益也。此文之中、小念見小大念等者、選択集中引此経文加私詞云、感師釈云、大念者大声念仏、小念者小声念仏。故知、念即是唱也。已上
1309:◗5 三同第十巻護塔品文。
1309:◗5 是明波旬説偈懴殃、乞仏摂受長帰仏法。分文為五。
1309:◗6 一時魔之下至如是偈一行余者、明魔及衆共至仏所欲説偈意。
1309:◗7 二三世之下至如来法三行余者、七言八句正偈頌也。
1309:◗8 三時魔之下至悲含忍一行余者、魔説偈後為我及生重乞摂受。
1309:◗9 四仏等四字、仏印可也。
1309:◗9 五時魔之下至尽当文二行余者、是結魔王大生歓喜清浄之心無厭足也。
1309:11 次月蔵経、所引有八。
1309:11 一第五巻諸悪鬼神得敬信品第八上文。明依遠離邪見因縁速満六度得菩提也。分文為三。
1309:12 一諸仁者下至云為十一行余者、先標離邪有其十種、次明徴問。
1309:13 二一者以下至生善道六行余者、正挙其数。
1309:14 三以是之下至尽当文四行余者、明其益也。
1310:◗2 二第六巻同品下文。分文為二。
1310:◗2 初仏出下至常速知三行余者、五言偈頌十二句也。説十平等明諸智者常速可知。
1310:◗3 次爾時下至尽当文三行余者、対諸悪鬼明得彼報之因縁耳。
1310:◗5 三第六巻諸天王護持品第九之文。
1310:◗5 広説天王諸天仙等護持養育四天下相。分文為二。
1310:◗6 一自文初至正法灯七十五行、是明世尊大梵問答。
1310:◗7 二爾時仏告月蔵下至尽当文五丁余者、是明仏告月蔵菩薩賢劫四仏以四天下付属梵釈四天等相、又明世尊大梵問答以下重々所説之義。
1310:◗9 初中有三。初爾時之下至持養育一行余者、世尊問也。
1310:10 次時娑婆下至欲随喜六十四行十二字者、梵王答也。
1310:11 後仏言之下至尽当文八行余者、又明仏説。
1310:11 二中有六。一初十四字、先標梵答。
1310:12 二大徳以下至瞿陀尼五行余者、明兜率陀他化自在化楽天王須夜摩天、此等空居四大天主、各与無量我天子等、如次護養北東南西四大洲也。
1310:14 三大徳之下至西瞿陀五行余者、明毘沙門 此云多聞提頭頼 此云持国毘楼勒刄 此云増長毘楼博叉 此云広目、此四天王、各与眷属如前次第護養四洲。
1311:◗2 四大徳之下至瞿陀尼三十二行、是明二十八宿之中所当七宿、七曜之中所当三曜、十二辰中所当三辰、十二天童女中各三、亦如前次護養四洲。宿曜辰名皆見本文。
1311:◗5 此中二十八宿配当、梵漢有異。月氏配当依仏経説。震旦所列世俗説歟。
1311:◗6 弘決十云、如摩蹬伽中、又有蓮華実婆羅門問帝勝伽言、汝知星不。答言、密要猶知、況此小術。広説二十八宿及七曜等。然経列四方星、与此有稍異。此方者西方七、奎婁胃昂畢觜参。南方七、井鬼柳星張翼軫。東方七、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七、斗牛女虚危室壁。経所列者、西方従昴星終至柳星、如此遙遷一方各七。是地七異故。已上
1311:11 摩蹬伽経、与今所挙日蔵説同。為示両説今出文也。
1311:12 五大徳之下至持養育十二行余、是明別於此閻浮提十六大国、四大天王各領四国護持養育。
1311:14 六大徳之下至欲随喜八行余者、是明梵王引古結上、請仏於此分布安置諸鬼神等護持養育。
1312:◗1 三中為三。初十字者、明仏印可。
1312:◗2 次爾時下十三字者、明欲説偈。
1312:◗2 後示現下七行一字、正是五言二十四句其偈頌也。総説上来問答事耳。
1312:◗3 二中為二。初爾時下十二字者、先明告命。
1312:◗4 次了知下、是正説也。於中有七。
1312:◗4 一自文之初至持養育五十行者、是明賢劫四仏付嘱。
1312:◗5 二爾時世尊復問之下至応如是廿一行余、是明世尊大梵問答。
1312:◗6 初二行余是世尊問、
1312:◗7 時娑婆下梵王答也。此答有三。初過去下至作護持一行余者、正答仏問。
1312:◗8 次而我下至云大衆亦願容恕六行余者、大梵謝過。
1312:◗9 後我於下十行余者、明梵王述由蒙過去三仏教勅今仏勅故、於三宝種不令断絶、誓可遮障悪行衆生護養行法衆生。
1312:11 三仏言以下十三字者、明仏印可。
1312:11 四爾時仏告百億之下至切種智二十四行、是明世尊勅大梵王説可遮止邪見衆生令住善法致護養者、汝満六度速成種智。
1312:13 五時娑婆下至応如是四行余者、是明大梵領受仏勅世尊印可梵言。
1312:14 六爾時已下至趣善道三行余者、明諸菩薩諸大声聞及諸衆等讃如来徳。
1313:◗1 七爾時已下至尽当文十五行余、是明世尊重説偈頌宣如上事。初十三字明欲説偈。我告以下所謂五言四十八句、其偈頌也。
1313:◗4 四同第七巻諸魔得敬信品之文。任乃至言、且分為三。
1313:◗4 初爾時下至无所乏六行余者、是明諸魔於世尊前発護持誓。
1313:◗5 次於此下至仏正法七行余者、是明三仏及今世尊隆伏諸魔護持正法。
1313:◗7 後一切下二行余者、明諸天衆咸発護法息災誓也。
1313:◗8 五同巻提頭頼天王護持品文。
1313:◗8 初明仏勅日月天子説汝護持我仏法者、当与得寿除災之益。
1313:◗9 後明百億四天王等、同於仏前領受仏勅。
1313:11 六同第八巻忍辱品文。分文為四。
1313:11 一初十字者、明仏印可対告所言。
1313:12 二若有愛下一行余者、是明厭苦欣楽之機、護持仏道当得福報。
1313:13 三若有衆下一行余者、明出家者被涅槃印。
1313:13 四若復出下五行余者、明以非法致種々之悪行衆生、断三宝種堕地獄也。
1314:◗1 七同品之文。是明天龍以下雑類皆於仏前説言我等護出家人、与諸所須令悩乱者宜擯罰也。
1314:◗3 八又同品文。是明当離占相妄情、修習深信正見義耳。
1314:◗3 問。大集諸文、上来所用有何要耶。
1314:◗4 答。引用意趣、輙以難測。但以短慮加愚推者、世尊既対諸天乃至龍神八部、勅而付嘱四大天下。彼等之輩、又於仏前領納仏勅、言令善人念持守護、若悩乱者忽以擯罰、令造悪人住善法等、其義灼然。以之思之、諸善猶然、況念仏人蒙其護益、敢不可疑。然者守其不事諸天等説閣之、一心念仏、自預彼諸天龍神等護持養育措而不論。仍勧専念為正一心被引之歟。又背専念事彼諸天龍神等者、縦交念仏依為雑修其益可為胎生之故、為示其義当巻之中被引之乎。
1314:12 次首楞厳文。
1314:12 今此経者禅門所依、竪超法門、直達要路。然而依為自力修行、進道難知、得悟叵測。解行若乖工夫未熟、魔障動侵退縁易競。且由根機利鈍差別、且就練行苦修厚薄、直悟成否定依人歟。魔境難伏、在文炳然。修道之人、誰以不恐。而我真宗、雖為具縛造悪劣機、被仏加故不恐魔悩。誠是他力不思議也。故引用意為令識知他力一門无魔嬈也。
1315:◗4 次潅頂経文。
1315:◗4 問。三十六部之神王者指何等乎。
1315:◗4 答。雖有異説、依一義者、三十六禽是其体也。言其体者、止観八云、十二時即有卅六狩。寅有三、初是狸、次是豹、次是虎。卯有三、狐兎狢。辰有三、龍蛟魚。此九属東方也。此九物依孟仲季伝作前後也。巳有三、蝉鯉蛇。午有三、鹿馬麞。未有三、羊鴈鷹。此九属南方、火也。申有三、狖猿猴。酉有三、鳥鶏雉。戌有三、狗狼豺。此九属西方、金也。亥有三、豕㺄猪。子有三、猫鼠伏翼。丑有三、牛蟹鼈。此九属北方、水也。已上 若時媚鬼妨坐禅時、正知其時喚名消去。是故止観出此名也。雖為障法之魔眷属、明還守護三帰人也。
1315:12 問。今文全非守念仏人之誠証哉、如何。
1315:13 答。既云三帰、帰仏其首、何言無之。六念所剋、偏在専念阿弥陀仏。故観念門証護念縁引彼経説。彼所護人言持三帰五戒之人。此所守人唯言三帰。彼能護人六十一人、此能護人三十六王。広略雖異、彼此是同。
1316:◗3 次十輪経所引二段。
1316:◗4 次集一切福徳三昧経。所説義趣、其意大同。
1316:◗5 次薬師経所引両段。
1316:◗5 初文是明偏帰三宝不事其外之余天等。故次下云、唯当一心帰仏法僧。已上
1316:◗6 後文是明若信世間妄説邪教、現世当来有損无益。所言損者、九横難也。今文不具、宜引前後示其説相。所謂彼経説有九横、其初横中説為二重。今所引者第二重也。其初重云、有諸有情得病雖軽、然無医薬及看病者。設復遇医、授以非薬実不応死、而便横死。已上
1316:10 今之所引又信等者、即同次下第二重也。
1316:11 言乃至者、是除初横結文以来其下七横。彼具文云、是名初横。二者横被王法之所誅戮。三者畋猟嬉戯、耽淫嗜酒放逸無度、横為非人奪其精気。四者横為火焚。五者横為水溺。六者横為種々悪獣所噉。七者横堕山崖。已上
1316:14 八横次下所引文也。又中害下有第九横。即其文云、九者飢渇所困不得飲食、而便横死。是為如来略説横死有此九種。已上
1317:◗3 次菩薩戒経、文意易見。
1317:◗4 次仏本行集経之文。
1317:◗4 問。今引此文、有何由耶。
1317:◗4 答。今引用意、挙本外道声聞衆等帰仏法時捨彼邪教、為例真宗念仏行人勿依外法被引之也。
1317:◗6 三迦葉者是兄弟也。一云優楼頻螺迦葉、二云那提、三云伽耶。天臺釈云、三迦葉兄弟有千弟子、共起刹、今連枝也。已上 本是祀火婆羅門也。後棄邪法帰仏正法。釈尊成道第一年時先度五人、頞鞞跋提十力迦葉狗梨太子釈摩男也。第二年時度三迦葉、今兄弟也。第三年時度舎利弗目犍連也。
1317:11 次起信論文。
1317:11 是示衆生無善根者、為諸魔等所狂惑相。末代行者不謂顕密、教内教外、自力修行未達浅機不免此障、依之聖道諸経論等教示仏法修習方軌、先誨降魔之用心等。而浄土教曽不言魔、蓋以此法無魔障也。
1317:14 故元照師観経疏中引山陰釈解説此事。彼釈被引第二巻中、仍鈔新末粗記註訖。此論説意与上所引首楞厳同。他力行人雖為障重根鈍之機、得仏加故自脱魔網。仏恩之至深可貴之。
1318:◗4 次所引文、弁正論者、
1318:◗4 選者法琳、是唐沙門。所造本意、老子学徒仏教為劣道教為勝、故為破彼立釈教也。此書有序、東宮学士陳子良述、此人加註。
1318:◗6 十喩等者、十喩九箴共篇名也。巻有八巻、篇有十二。十二篇者、第一巻初挙目録云、
1318:◗8 三教治道篇第一 上下 十代奉仏篇第二 上下
1318:◗9 仏道先後篇第三 巻第五 釈李師資篇第四
1318:10 十喩篇 第五 巻第六 九箴篇 第六
1318:11 気為道本篇第七 信毀交報篇第八 巻第七
1318:12 品藻衆書篇第九 出道偽謬篇第十 巻第八
1318:13 歴世相承篇第十一 帰心有道篇第十二 已上
1318:14 十異九箴見此目録。
1318:14 李道士者、李仲卿也、見第五巻。又決五云、如道士李仲卿著十異論。琳法師立十喩論以喩其異而異彼。喩猶暁、暁彼迷故也。已上
1319:◗2 十異等者、彼十異者、李家所立以十喩暁。
1319:◗3 言九述者、又李家意以九箴誡。但披唐本、述字為迷、本有異歟。而於下挙九箴目録、先叙云答外九迷論。是則外論毎段結云其迷一也乃至九也。是自李家以釈迦法所称迷也。対之内箴、毎段結云其盲一也乃至九也。是自釈家呵李氏教所称盲也。又上所引荊渓解釈、云暁彼迷。思此等義、九迷之本、宜為正歟。
1319:◗8 外一異詞、内一喩言、所引在文。此一異意、李自左生、仏自右生、故以左右諍勝劣也。此一喩意、述左劣義検右勝礼相翻外異立優劣也。
1319:10 開士釈中、盧景裕等、所述未勘。周弘政者、作疏六巻。此釈之中言太子者、是又唐本子字為上、上字宜歟。開士所破、被太上故。
1319:12 此釈之終言乃至者、当段所引、非有残文、是全文也。就除外内二異二喩、三異三喩、故云爾耳。
1319:13 異喩所立、為示条目所除載之。即其文云、外二異云、老君垂訓開不生不滅之長生、釈迦設教示不滅不生之永滅。内二喩云、李耼稟質有生有滅、畏患生之生反招白首。釈迦垂象示滅示生帰寂滅之滅、乃耀金躯。開士曰、老子云、貴大患莫若有身、使吾無身吾有何患。患之所由莫若身矣。老子既患有身、欲求無悩未免頭白。与世不殊。若言長生何因早死。已上
1320:◗5 此二異意、李氏雖談長生仙方遂不免死。仏雖示滅帰寂滅故非比論也。開士釈中引老本文、貴大患者、貴者畏也、見本経註。
1320:◗7 外三異曰、老君応生出茲東夏、釈迦降迹挺彼西戎。内三喩曰、李耼誕形居東周之苦県、能仁降迹出中夏之新州。開士曰、智度論云、千々重数曰三千、二過復千、故曰大千、迦羅衛居其中也。楼炭経云、葱河以東名為震旦、以日初出曜於東隅故称震旦。一本云、故得名也。諸仏出世皆在其中、不生辺邑。若生辺地地為之傾。乃至 迦維未肯為西、其理験矣。已上
1320:12 此三異意、老出東夏、仏出西戎、中夏辺邑以之為異。此三喩意汝解不爾、以彼天竺為地中心故仏勝也。
1320:14 四異四喩所引在文。但今所除開士釈也。即其文云、開士曰、前漢書云、孔子為上、上流是聖、老子為中、中流是賢。何晏王弼云、老未及聖。二教論云、柱史在朝、本非諧讃、出周入秦、為尹言道、無聞諸侯、不見天子、若為周師史無明証、不符正説、其可得乎。乃至 抱朴云、出文王世、嵆康皇甫謐並生殷末者、蓋指道之偽文。非国典所載也。已上
1321:◗5 此四異意、老子総為隆周之師、釈尊僅一国之教主、故有勝劣。同四喩意、李為小臣、又非周師。仏初太子、後証仏果。於閻浮提総為教主、故為勝也。
1321:◗7 言伯陽者是老子名、言蔵史者是宦名也。謂之柱史、又云柱下。日本称之云大内記、是儒宦也。
1321:◗9 外五異曰、老君降迹周王之代、三隠三顕五百余年、釈迦応生胡国之時一滅一生寿唯八十。内五喩曰、李氏三隠三顕既無的拠、可依仮令五百許年猶慚亀鶴之寿。法王一滅一生示見微塵之容。八十年間開誘恒沙之衆。開士曰、検諸史正典無三隠三顕出没之文。乃至 在周劣駕小車鬢垂絲髪、来漢即簫鼓雲華羽従空浮。干宝捜神未聞其説、斉諧異記不載斯霊。撫臆論心、矯妄尤甚。已上
1322:◗1 此五異意、老子三隠三顕為奇、釈尊一滅一生是劣。寿命長短為之殊異。
1322:◗2 六異六喩在所引文。
1322:◗2 此六異意、老氏出世周文王時、釈尊下生同荘王時、言以前後為勝劣也。此六喩意、李老始生周桓王歳、終景王年、不出文世。調御誕生昭王之年出荘王前、終穆王年。若以前後論勝劣者、仏前老後、何得比也。
1322:◗5 言迦葉者蓋指老子、乃是本地菩薩名也。言姫昌者周文王也。文王雖為周之始祖不即正位、武王以来周継体主三十七也。
1322:◗7 言桓王者第十五代、言景王者第廿五代、言昭王者第四代主、言穆王者是第五代、言荘王者第十六代之王是也。前後応知。
1322:◗9 開士釈終言乃至者、於当文中有余言也。
1322:10 七異七喩文在所引。
1322:10 此七異意、老適流沙不知所隠、言得仙也。仏終提河現唱涅槃、言有死也。同七喩意、老有生処、又有葬処、不遁生死。仏隠鶴林雖示涅槃、非滅現滅。是故其教自梵伝漢于今流布、法命長遠衆生蒙益、非対比也。
1322:14 開士釈終、言乃至者、非於当段有余残文。但也一字在最末矣 第八九十外異内論省略之故、対下十異十喩重説云乃至也。
1323:◗1 彼三段云、外八異曰、老君蹈五把十美眉方口双柱参漏日角月懸、此中国聖人之相。釈迦鼻如金挺、眼類並星、精若青蓮、頭生螺髪、此西域仏陀之相。内八喩曰、李老美眉方口、蓋是長者之徴。蹈五把十、未為聖人之相。婆伽聚日融金之色、既彰希有之相、万字千輻之奇、誠標聖人之相。開士曰、老子中胎等経云、老耼黄色広顙長耳大目疎歯厚唇、手把十字之文脚蹈二五之画、止是人間之異相、非聖者之奇姿也。乃至 如来身長丈六方正不傾、円光七尺照諸幽冥。頂有肉髻、其髪紺青。耳覆垂埵、目視開明。乃至 放一光而地獄休息、演一法使苦痛安寧、備列衆経。不煩委指。已上
1323:10 此八異意、老備中華聖人之相、仏為西域仏陀之相。是分中道貶異相也。
1323:11 外九異曰、老君設教敬譲、威儀自依中夏、釈迦制法恭粛、儀容還遵外国。内九喩曰、老是俗人、宦居末品、衣冠拝伏自奉朝章。仏為聖主道与俗乖、服貌威儀不同凡制。開士曰、昔丹陽余玖興撰明真論一十九篇、以駭道士出其偽妄、詳彼論焉。取要
1324:◗1 此異喩意、又依中辺就其威儀争勝劣。
1324:◗2 外十異曰、老君之教以復孝慈為徳本。釈迦之法以捨親戚為行先。内十喩曰、老訓狂勃殺二親為行先。釈教仁慈済四生為徳本。開士曰、汝化胡経言、喜欲従。耼曰、若有至心随我去者、当斬汝父母妻子七人頭者乃可去耳。喜乃至心便自斬父母七人、将頭到耼前、便成七猪頭。夫順天地之道者行也、不傷和気者孝也。丁蘭感通於朽木、薫永孝致於天女。禽獣猶有母子而知親、況耼喜行道於天下斬其父母、何名孝乎。戮其妻子、豈謂慈乎。已上
1324:◗9 此十異意、老教孝慈、仏捨親戚、勝劣在斯。同十喩意、老訓殺二親、是背孝行。仏済四生、是叶仁慈。是勝劣也。
1324:10 開士釈中所言喜者、是尹喜也。老子序云、開令尹喜望見東方有来人、変化無常、乃謁請之。老子知喜入道於是留与之言。喜曰、子将隠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著上下二篇八十一章五千余言。故号曰老子経也。已上
1324:14 異喩十双相対如斯。
1324:14 次内十喩答外等者、次下重明十異十喩之標章也。本書之中、標章之下載目録云、
1325:◗2 内従生有勝劣一 立教有浅深 二
1325:◗3 徳位有高卑 三 化縁有広狭 四
1325:◗4 寿夭有延促 五 化迹有先後 六
1325:◗5 遷謝有顕晦 七 相好有少多 八
1325:◗6 威儀有同異 九 法門有漸頓 十
1325:◗7 此十双者、於前十異重宣其意、於前十喩再明其義。只是広略之不同也。前重是略、今重広耳。但前十双、異喩之上各有注字。以之思之、上陳子良予先正文且著述歟。今此十双是琳法師正製作也。
1325:10 言外従生左右等者、上目録中唯載十喩不出十異。各至釈章内喩之前置外異題挙外異言。次置内題出内喩言。即今所挙外一題也。但下諸段所除非一、縦又雖引異喩之言、多略題目。仍先釈章出外異題、合上所挙内喩目録可顕相対之大意也。其題目云。
1326:◗1 外従生左右異 一 外教門生滅異 二
1326:◗2 外方位東西異 三 外適化華夷異 四
1326:◗3 外稟生有夭寿異五 外従生前後異 六
1326:◗4 外遷神返寂異 七 外聖賢相好異 八
1326:◗5 外中表威儀異 九 外設規逆順異 十
1326:◗6 内従等者、目録所挙十喩之中一喩題也。
1326:◗6 問。目録之中有一二三乃至十数。今不載之、有何意耶。
1326:◗7 答。目録之中唯載内喩、故記其数。今於外異先記数故、譲上不録。内外相対一々不可相濫故也。
1326:◗9 問。今外一異雖挙題目不出文言、其文如何。
1326:◗9 答。彼本文云、外論曰、聖人応迹異彼凡夫。或乗龍象以処胎、乍開脇而出。雖復無開両気非仮二親、至於左右之殊其優劣之異一也。
1326:11 内喩等者、内一喩也。今所挙之内従生等之題目者、略外論故次外異題。如本書者、在外論後内喩之前、次第応知。
1326:13 此内喩中、藺相等者、世謂廉藺。廉則廉頗、藺々相如、一双武将。而廉為麁、書生誤歟。
1326:14 加之此中唐本文字相違又多。一者右緯、緯字為韓。二者温水、温字為渦。三者押事、押字為師。四撥太史、撥字為検。五快人用、快字為扶。弗謂是非、只記異耳。
1327:◗3 其迹也下言乃至者、自此文残至三喩半省略故也。
1327:◗4 夫釈氏者天上等者、三喩中文。前後猶有数行文言、併以略之。
1327:◗5 推其妙下言乃至者、於当段中猶有残文。又除四異四喩已下乃至十異、故云爾也。
1327:◗6 次外論曰老君等者、第十異也。本書先安云外設規逆順異十之題一行、其次有云外論等之長行也。
1327:◗8 次内喩曰義乃等者第十喩也。本書文前安題如前。其題目者、云内法門有漸頓之六字是也。
1327:◗9 当段之中又与唐本参差多之。一非華俗之訓下註云、歌孔子助祭五字、在騎棺而上弗譏之下、孔子上下而時二字共以無之。二云、実聖王之臣孝、臣字為巨。三覆慧眼下云未往生、未字為来、生字無之。四云、怨親数為知識、知識数為怨親、上下二句共無親字。
1327:14 言爾道之劣十也者、当篇外内異喩之説十双悉訖。
1327:14 自此已下、次明九箴。但依略初、文相起尽前後易迷、故示題目。其目録云、内九箴篇第六、答外九迷論。
1328:◗3 周世無機一 建造像塔二 威儀器服三
1328:◗4 棄耕分衛四 教為治本五 忠孝靡違六
1328:◗5 三宝無翻七 異方同制八 老身非仏九。已上
1328:◗6 目録如此。正於諸段所安題目、初有内字、又一乃至九之字上各有指字。於九迷者別無題目。
1328:◗7 二皇等者、即是初段。謂内周世無機指一之末文也。
1328:◗8 題目以前外論文言、題目以後内箴初文、所除是多。依為初段所引前後文言出之。即本文云、外論曰、夫言者非尚於華、辞貴在乎中理。歌者非尚於清、響貴資乎合節。仏経如来説法之時、諸国天子普来集聴、或放光明遍大千土。但釈迦在世之日当我周朝。史冊所書固無遺漏。未聞天王詣彼葱嶺、豈於中華之帝無善不預道場、辺鄙之君有縁普沾法座。光明所照則衆生離苦。而此土何辜偏無人悟、独隔恩外曽不見聞。取要
1329:◗1 内周世無機指一。内箴曰、夫淳儀麗天矇瞍莫鑑其色。雷霆駭地、聾夫弗聆其響者、蓋機感之絶也。作暴兇礐、孔智無以遏其心。結憤野夫賜辨莫能蠲其忿。亦情性之殊也。有註 故道合則万里懸応、勢乖則肝胆楚越。況無始結曠、悩愛与滄海校深。有為業広、塵労将巨岳争峻。群情不能頓至、故導之以積漸。衆行不可備修、故策之以限分。猶天地二化始合於自然。略註 斉魯再変、乃臻於至道。密雲導於時雨堅氷創於履霜、皆漸積之謂也故。此下二皇統化以下十四行余併如所引
1329:◗8 内建等者、即二箴也。
1329:◗8 自漢明下至有霊哉六行余者、当段外論文末註也。是故此文雖在建造像等題前、於此句者居外論末、而所弾折外論意句故、以其意楽助内箴故、為示其義安題後歟。
1329:11 然徳無不備者等者、内箴文也。上有数行、今又除之。
1329:11 問。若如然者、霊哉之下然徳之上尤以可置乃至言乎。
1329:12 答。上文雖在内箴之前、以其意通引加内箴為鉤鎖也。若言乃至、只可相似錯乱文段。是故不置乃至言也。
1329:14 可験之下言乃至者、当段之中猶有残文、又除三四及五箴初。故云爾也。是等数箴繁故、不載其文而已。
1330:◗2 次引正法念経以下、五箴終文、今所引者是註文也。
1330:◗3 問。此註之意宣何事乎。依無当段外論之言並内箴文、難辨旨趣。請、聞具文欲知元由。
1330:◗4 答。外論曰、夫国以民為本。本固則邦寧。是以賜及育子之門、恩流孕婦之室。故子孫享祀世載不虧。雖至孝毀躬、不令絶祀。故得国家富強天下昌盛。未聞人民凋尽家国可存。今仏教即不妻不娶名為奉法。唯早逝号得涅槃。既闕長生之方、又無不死之術。斯則一世之中家国空矣。取意
1330:◗8 内教為治本指五。内箴曰、夫澄神反性入道之要門、絶情棄欲登聖之遐本。故云、道高者尚、徳弘者賞、以道伝神以徳授聖。神聖相伝、是謂良嗣。塞道之源、伐徳之根、此謂無後。非云棄欲為無後也。子不聞乎、昔何尚之言。釈氏之化無所不可。諒人道之教源、誠済俗之称首。夫行一善則去一悪、去一悪則息一刑、一刑息於家則万刑息於国。故知五戒十善為正治之本矣。又五戒修而悪趣減、十善暢而人天滋、人天滋則正化隆。悪趣衰而災害殄。已上 所引注者、此文注也。
1331:◗2 此中文句、又与唐本聊有相違。一云甘雨降、雨下降上有時一字。二云稔穀豊、加一字云百穀稔豊。三云戈戦息、戦字為戢、戢叶義歟。
1331:◗4 不行也下言乃至者、当箴之中猶有残文、又下六七八九悉除。故置此言。
1331:◗5 言君子曰道士等者、第七巻中 如目録者第六巻也 気為道本篇第七文、楽道君下当篇文言猶繁多也。
1331:◗6 言案道士所上等者、第八巻初出道偽謬篇第十文、此篇之中於出諸謬、是出諸子為道書謬之破文也。
1331:◗9 次言又云大経等者、同巻之終帰心有地篇第十二之釈文也。
1331:10 言大経者、指涅槃経。天臺学者多以彼経称大経也。
1331:10 朕捨外道以事等者、朕者天子自称言也。昔梁武帝捨老子教永帰仏教受菩薩戒。今弁正論、以明此事為要須也。
1331:12 問。今鈔之中引此論文、有何要耶。
1331:13 答。捨外邪教入内正法衆生依怙、仏教本意。顕此事故被引用歟。将又謂之、外教内教頗非対論、如天与地。而及比校、教主世尊是雖仏身、猶是応身、居娑婆故輙以季老論其勝劣。故於所明化身土之当巻引之。弥陀報身更非比量。為顕此義尤大切歟。凡此論文、一一文義、不可輙解、又非要須。雖然粗勘諸篇科段、示文出処名目等耳。
1332:◗5 次大師釈、法事讃下六方段終、上方讃也。
1332:◗5 還舒等者、還玉篇云、胡関、徐宣二切、退、復也。広韻云、戸関切、反也、退也、顧也、復也。又音旋。今言還者是非退義、是復訓也。対上五方今言復也。
1332:◗7 十悪等者、是明十悪五逆下機疑謗仏法信邪鬼故招諸災禍。但今非謂一切悪逆之衆生等可必如此。悪逆下根、専念仏機、邪鬼信不、依機性欲可随誡勧。故勧捨之可念弥陀。是又就事邪神言之。故云信邪云餧神魔。深可思択。
1332:12 次言天臺法界等者、彼書、天臺大師撰述三巻書也。所述法門凡三百科、其第一巻有二十科。其第十三、三帰戒科所載文也。
1332:13 校其本文聊有広略増減等差。彼具文云、一帰依仏、仏陀秦言覚者。自覚々他、故名為仏。帰者以反還為義。不邪帰還帰正師、故名帰。依者憑也。憑心霊覚得出三途及三界生死也。故経云、帰依於仏者終不更帰依其余諸外天神也。
1333:◗3 二帰依法、達摩秦言法、法云可帰軌。大聖所説、若教若理、可心軌故言法也。帰者反邪法。還修正法、故名帰。依者憑心仏所説法、得出三途及三界生死也。故経云、帰依於法者永離於殺害也。
1333:◗6 三帰依僧、僧伽秦言衆、衆名和合。出家三乗行者、心与仏所説事理法合、故名為僧。帰者反九十五種邪行之侶帰心出家三乗正行之伴、故名帰。依者憑心出家三乗正行之伴、得出三塗及三界生死也。故経云、帰依於僧者永不復更帰依其諸外道。已上
1333:11 次慈雲師釈。彼師所造往生略伝序中文也。
1333:11 言韋陀者、天竺外典、治国書名、或云毘陀或云吠陀。並是梵言、此云智論。此有四種。律名句云、一億力韋陀、説事火懴悔法。二耶受 此有異説 韋陀、説布施祠祀法。三阿陀韋陀、明知異国国戦法。已上 今所言者是第二也。韋陀是総、祠祀是別、欲論祭祀只言韋陀。此是総属別名義也。
1334:◗2 言祀典者、即是所明祠祀書也。但不及見其具文者、難達釈意。
1334:◗3 次上文云、今時風俗競祭鬼神求其福祐、望得安穏。信邪殺命造罪結冤、必無福慶而可利人。虚招来生地獄罪報。易曰、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殺生害命祖承祭祀非一朝一夕、豈非積不善耶、殃咎何疑也。若言殺生非不善者、古今帝王、何故仁慈化世勝残、去殺禽魚遂性令登寿域咸称善耶。 此次下有今所引文
1334:◗7 又云、天趣在上、人居其次、修羅処中、鬼畜斯下。今以人事鬼、其猶俛首就足。抑君奉民、何逆之甚也。又鬼有邪力、事之既久。物党方類死堕其中、世其迷哉。
1334:11 次観法師釈。
1334:11 梵語等者、弘決二云、鬼者、梵云闍黎多、此云祖父。已上 黎梨雖異二字通也。
1334:12 言作下品五逆等者、若依常途地獄鬼畜之次第者可為中品、且依地獄畜生餓鬼辺歟。法花第二譬喩品云、現受衆苦、後受地獄畜生餓鬼之苦。已上 又倶舎論第八偈頌挙五趣云地獄傍生鬼。 已上
1335:◗2 次神智師釈、解上所引観師釈也。
1335:◗2 鬼之等者、同決二云、爾雅云、鬼者帰也。尸子曰、古者名死人為帰人。又云、人神曰鬼、地神曰祇、天神曰霊。已上 今智師意、摸此釈歟。但所欠者人神之釈、又所違者天神云鬼云霊異也。
1335:◗5 言尸子者外書名也。爾雅之文云、鬼者帰、尸子之言云名帰人。蓋是俗典不談生死解脱理故、以趣黄泉称云帰泉。幽冥魂魄皆為鬼也。
1335:◗8 智律師釈、
1335:◗8 総収等者、鬼即餓鬼、本処是在閻浮提下五百由旬閻魔王界。若立五趣除阿修羅。劣者摂鬼、勝者属天、故通天修。通地獄者、謂閻魔王領獄故也。
1335:11 度律師釈、
1335:11 魔即等者、或依開合或就広狭、鬼魔似別其体終同。又彼三十六狩等者、皆是魚虫禽獣類故可摂畜趣、故云悪道所収而已。
1335:14 次止観文、第八巻釈。
1335:14 所引之上具解釈云、今明魔為五。一分別同異、二明発相、三明妨損、四明治法、五修止観。已上
1336:◗1 二明等者、所挙之内第二文段。
1336:◗2 慢悵鬼者、止観本文言惕鬼。或為槌、慢悵未見、有異本歟。今向此文難知其相、仍出具文。其次文云、一惕発者、若人坐時或縁頭面、或縁人身体。堕而復上、翻覆不已、雖无苦痛而屑々難耐。或損人耳眼鼻、或抱持撃擽似如有物。捉不可得、駆已復来。啾㗫作声鬧人耳。此鬼面似枇杷。四目両口。
1336:◗7 二時媚発者、大集明十二狩。在宝山中修法縁慈、此是精媚之主。権応者未必為悩。実者能乱行人。若邪想坐禅多著時媚。或作少男少女、老男老女、禽獣之像、殊形異貌種々不同。或娯楽人、或教詔人。今欲分別時獣者、当察十二時。何時数来。随其来時即此狩也。若寅是虎、乃至丑是牛。乃至
1336:11 次明魔羅者、為破二善増二悪故、喜従五根作強軟来破。大論云、魔名華箭、又名五箭。各射五根共壊於意。五根各一刹那。刹那若転即属意根。意根若壊五根豈存。眼見可愛色名華箭、是軟賊。見可畏色名毒箭、是強賊。見平々之色、不強不軟賊。余四根亦如是。合十八箭亦名十八受。以是義故不応愛著、著則成病。病則難治、永妨禅定死堕魔道。已上
1337:◗2 魔多乱禅故明治法。其治法者、止観修行、修行不成魔障難離、故是難行。念仏行者更无魔障。他力冥加最可仰之。
1337:◗5 次楞厳釈。
1337:◗5 魔者等者、起惑妨果出世魔障、起病奪命世門鬼難。真俗障、殊可慎之。現当留難、誰不恐乎。
1337:◗7 次論語文。是第六巻第十一篇先進詞也。
1337:◗7 子曰等者、読其文点可存二意。一還自人字焉字以下五字読切。神字或无。義意事人猶不容易、況事鬼乎。言難及也。今此文点、清中両家共読来、説是一同也。而今聖人更存別義。謂初三字可読切之。言勿事也。
1337:10 人焉等者、焉者何也。人是善趣、鬼是悪趣、為善趣身何事悪趣。故上所引慈雲釈云、今以人事鬼、其猶俛首就足。蓋其意也。後之文点叶此釈歟。
1337:14 第三流通分者、竊以以下、是其文也。又於当巻分四科時、為之総結。於中為二。
1338:◗1 一自文之始至見別伝、先明大祖黒谷聖人真宗興隆至徳行状、示歎緇素以昏迷故妄致浄教浚怠障難。
1338:◗2 二然愚禿下、次明自身入宗由来、述悦稟教得利之師恩。
1338:◗3 就初文中、諸寺等者、専興福寺奏不可立浄土宗也。山門同之、故云諸寺。
1338:◗4 洛都等者、謂依寺訴被召諸卿意見之時、奏彼寺訴非無謂也。
1338:◗5 猥坐等者、住蓮安楽善綽性願、斬罪是也。
1338:◗6 或改等者、大祖号曰藤井元彦、鈔主名云藤井善信、是其類也。即下称云豫其一也、是其義也。
1338:◗8 非僧等者、第一巻初釈其撰号釈其字義、即引今文加註解訖。
1338:◗9 経五等者、自配流始承元二年丁卯暮春、至帰京終建暦元年辛未仲冬、経五年畢。
1338:10 言居諸者、是日月也。具言日居月諸是也。諸或為緒、此是非也、諸為正耳。
1338:11 言子月者、是指仲冬。
1338:11 言寅月者、是正月也。
1338:12 言入洛者、一本入浴、浴字非也、可為洛字。
1338:12 建仁等者、元年辛酉大祖聖人六十九歳、鈔主聖人二十九歳、始入門下即伝宗旨。
1338:14 元久等者、二年乙丑忝預恩免写選択集。自彼建仁入宗之暦至此元久伝書之時前後五年、早速恩許被賞法宇良材故也。
1339:◗1 彼仏等者、
1339:◗1 問。此所引文、言今現在無世之字、其義如何。
1339:◗2 答。所被伝之大祖御筆、無此一字。仍任彼本被除之歟。是則経論章疏以下、如此文字増減参差多有異本。随而大祖所覧之本無此字歟。故如其文被書与之、有何不審。今就相伝守其本故、被略之也。此世一字、於其有無非構一義、非謂善悪。只存於本有異旨也。
1339:◗6 又依等者、依太子告改名子細、即載初巻撰号解訖。
1339:◗6 言令書名之字畢者、善信是也。
1339:◗7 渉年等者、挙相伝人其数不多、示我見写之遇逢也。
1339:◗8 慶哉等者、正述他力安心領解、専表師徳報謝之至孝。顕此要鈔集記本意、広願順逆二縁共利。
1339:10 安楽集文、彼集上巻第一大門、先明教興所由下釈。
1339:11 華厳経文、其意可見。
1339:14 六要鈔第六 旧末
1340:◗1 作者奥書云
1340:◗3 教行証者列祖相承之要須聖人領解之己証也而所引之本文広博兮前後之説相難明所立之教旨幽玄兮甚深之義趣易迷然間一流伝来之耆老猶未聞講其義之仁諸国耽学之群侶多示不了此書之旨如予浅智輙以豈敢雖然為祖徳報謝為仏法弘通試加小量之註釈偸仰宏智之取捨一部十巻号六要鈔本書則六巻第三与第六元自依有本末分為八巻愚鈔同六巻第二与六本重又就開本末総為十巻雖拾簡要只恥管見我已所顧庸昧也人何不致嘲哢哉然者堅安当台之文机応慎荒涼之流布但他縦処員外自久労心底是随分之功也是超涯之績也後塵之儔莫令忽諸若万一有欲一見之類者草庵之中雖許之竹窓之外可禁之披覧猶加制況於書写乎然而志非仮令望表慇懃者早成師資之契約宜募相伝之譜系於不諾其礼者可知無其実也此条既非有懇切之心更勿出允容之詞於身全不挿貢高之思於法偏為無聊爾之儀而已
1340:14 延文五歳 庚子 八月一日 常楽台主判
1341:◗1 重奥書云
1341:◗2 此鈔一部以禿筆草本綱厳大僧都為安置錦織寺所書取也十帖書写之功既為殷勤一流弘通之志尤所随喜也校校合之処文点等無相違歟足為証本堅守教誡之委趣莫許聊爾之流布耳
1341:◗5 貞治二歳 癸卯 三月廿五日 老衲判 七十四歳
同 三年 甲辰 十一月十九日十帖外題並袖名字染老筆訖 存覚 七十五歳
1341:◗8 本願寺主席和尚任上件奥書之旨宜募相伝之譜系之由依令抽慇懃之懇志給一部十帖奉授与之訖是則為仏法弘通利益無辺矣
1341:10 明徳三年 壬申 五月十六日 桑門慈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