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4:◗1 六要鈔第四
1164:◗4 当巻大門第四明証。
1164:◗4 於中有四。一者題目、二者標挙、二段如前。三者正釈、自文之初至引論註所判第五功徳相釈註云已上鈔出之文是為正釈。四者総結、爾者已下至巻之終、是其文也。
1164:◗7 一題目分二、准前応知。依真実信得真実証。信証有次三四成数。
1164:◗8 二言標挙者、題次一行、第十一願、是則必至滅度之願、亦云住正定聚之願。
1164:◗9 其下之註言難思議往生意者、法事讃中所釈三種往生之中其一名也。三種之内為之真実。依難思議往生之益所得之証、是為无上涅槃之果。
1164:11 問。今所挙外二種云何。
1164:11 答。在第六巻、可待下也。
1164:12 問。嘆此往生云難思議、其意如何。
1164:12 答。仏号不可思議光仏。帰彼誓願得往生故指往生徳云難思議。是則罪悪生死凡夫、無有出離之縁下機、偏由仏力得入報法高妙浄土。更非凡心之所思度、更非口言之所可及。是故嘆言難思議也。
1165:◗2 就正釈中、分文為二。自文之初至報応化種種身也、総標大意。必至以下正引諸文兼加私釈。
1165:◗4 先就総標中、
1165:◗4 謹顕等者、正標当巻所立之名。
1165:◗4 利他等者、是指証道。或指初地已上、或指八地已上乃至等覚補処。是則衆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由仏大願業力所得希奇益也。
1165:◗6 无上等者、是指妙覚无上之位。必至補処所可窮極之妙果也。
1165:◗7 即時等者、
1165:◗7 問。当願之意、得不退位約往生後。彼土徳故。而如今者、約現生哉、其意如何。
1165:◗9 答。此有隠顕傍正等意。若拠顕正約生後益、若依隠傍約現生益。
1165:10 依之或云即得往生住不退転、或云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転、各有料簡。
1165:11 是故十住毘婆沙論若云即入必定、若云欲於此身。皆約即時、是現生意。
1165:12 依此等義有此釈也。此義具載第二巻新本之中、宜見彼解。
1165:14 次正引中、先出彼此両経五文。
1166:◗1 初正願文。
1166:◗1 問。当願大意云何。
1166:◗1 答。因位所見諸土之中、或有雖致仏道修行退入邪聚、或有不退速得菩提。法蔵憫愍彼退堕類、為令彼類住正定聚、終証涅槃之妙理故、発此願也。
1166:◗3 問。定聚滅度是二益歟、又一益歟。
1166:◗4 答。是二益也。言定聚者是当不退、言滅度者是指涅槃。
1166:◗5 問。定聚滅度、何為願体。
1166:◗5 答。諸師之意、多以不退為其願体。所謂寂云令住定聚、法位師云願住定聚、玄一師云住定聚願、静照真源共名住必定聚之願。
1166:◗7 但彼御廟智光二徳並云住正定聚必至菩提之願、是挙両益。如此名者、難定以何為所願之体。若約初益可為不退、若約究竟可為滅度。
1166:10 今此集意、就其終益被立名歟。
1166:10 問。言滅度者、大小二乗所証之理、共得此名。今指何耶。
1166:11 答。大乗滅度、文理共明。言其文者、次下所引如来会文、其説分明。
1166:12 又大阿弥陀経説云令得仏道、云大涅槃、云取菩提、云得仏道。
1166:13 言其理者、弥陀教文大乗真実終窮極説、了義教也。極楽畢竟成仏道路、即是大乗善根界也。豈得小乗灰断滅度。当知、其証偏在大乗。
1167:◗1 問。如所立者、往生之後所得之益、浄土徳也。然者所言現生即時不退之義、相違如何。
1167:◗3 答。豈不前言、於不退益有其隠顕傍正之意。処処料簡、其意皆同。又滅度益、可為生後究竟之益、不可混乱。
1167:◗4 問。約生後益論不退者、其位如何。
1167:◗5 答。常途所談非三不退、是処不退。故要集判云処不退。又群疑論云、初往生時即名不退者、此約処不退。已上
1167:◗7 但如下引本論意者、可云初益是行不退、後念不退。所言未証浄心菩薩初地已上、上地菩薩是指八地已上故也。集主之意、立真実証、其位深高。叶此義歟。
1167:◗9 問。不住等者、不之言者是指定聚。其義難云被滅度耶。
1167:10 答。不言流至必至滅度。初住定聚終成仏故。
1167:12 次如来会文。
1167:12 言決定者正定聚也。成等覚者是顕必至滅度之意。大乗滅度、此文灼然。正信偈中云成等覚証大涅槃、此文意也。
1168:◗1 次願成就文、大経下巻最初文也。
1168:◗1 問。三聚之相、其位如何。
1168:◗1 答。三定聚義、諸説不同。
1168:◗2 若依小乗倶舎論云、正邪不定聚、聖造无間余。已上本頌 頌疏釈云、上句標、下句釈。謂諸聖人名正性定聚。造五无間者名邪定聚。余即无間外余凡夫也。已上
1168:◗4 若依大乗如釈摩訶衍論説者有其三種。一者十信前名邪定聚、不信業果報等故。三賢十聖名正定聚、不退位故。十信名不定聚、或進或退、未決定故。二者十信前并十信名邪定。大覚果名正定。三賢十聖名不定。三者十信前名邪定。十聖名正定。十信三賢名不定。已上
1168:◗9 随而諸師又有異解。且憬興師破諸師解、述自義云、今即余教所説三乗、皆是穢土有此三乗故、若生浄土不問凡聖。定向涅槃、定趣善行、定生善道、定行六度、定得解脱。故唯有正定聚而无余二也。已上
1168:12 如此釈者不定判位、只嘆彼土不退之徳。叶処不退之義趣歟。縦令雖得三不退等、是又仏力、即処不退之勝徳故无所違歟。
1169:◗1 次云又言彼仏等者、上巻文也。
1169:◗1 上明新生旧住報勝分科文中、於其新生又分正依。而今文者、初自彼仏至洹之道、明依報勝之結文也。
1169:◗3 次於等者、泥洹梵音、又言涅槃。乃是滅度。次者近也、是言彼土近涅槃道。
1169:◗4 問。法事讃云、極楽无為涅槃界。已上 即其当体涅槃界也、何云次耶。
1169:◗5 答。弥陀妙果無上涅槃、極楽即又大涅槃界第一義諦妙境界相、理在絶言。今云次者、約其新生菩薩嘆故、且云次也。
1169:◗7 其諸等者、明旧住勝又分二報。其中今之所引明正報勝之初文也。
1169:◗8 智恵高明是嘆内徳。第二十九得弁才智願成就故。
1169:◗9 神通洞達同是内徳六通願、願成就故也。
1169:◗9 咸同等者、是讃外相。第四无有好醜之願成就故也。
1169:10 但因等者、義寂師云、因順余方有其二義。一随本業。謂往生者、或有資人業生、或有資天業生。雖生彼時无異状、因順本業有人天名。二因居処。謂彼土中、或有依地居、或有在空居。雖彼果報无異状、随其所在処有人天名。已上
1169:14 顔貌以下明超穢土。所引文次云仏告下、比校顕勝明其超也。
1170:◗1 非天等者、上説因順有天人名先標非実、今正顕説无其実体。
1170:◗2 私案文意、是欲顕彰初生之時、聖凡雖別、依仏力故、即至上位同達真理。是故下説皆受等也。
1170:◗3 自然虚无之身等者、
1170:◗3 嘉祥師云、以神通无所不至故无極之体。如光影故虚无之身。已上
1170:◗4 義寂師云、非胎蔵所生育故自然。非飲食所長養故虚无。非老死所損没故无極。乃至 又即此身至成仏故。已上
1170:◗6 憬興師云、虚无无極者、无障故、希有故、如其次第。即求那羅延力願之報也。已上
1170:◗7 玄一師云、言虚无者横无障故。言无極者縦无衰退故。已上
1170:◗8 諸師料簡、各有一理。私潤色云、
1170:◗9 言自然者為浄土徳。法事讃云、従仏逍遙帰自然。自然即是弥陀国。已上
1170:10 虚無又是浄土楽也。般舟讃云、一到即受清虚楽。清虚即是涅槃因。已上 虚无清虚其義似同。
1170:11 言無極者、是順昇道无窮之義。此経下説言、昇道无窮極。又顕寿命无窮之義。同次下説云、寿楽无有極。
1170:14 次如来会願成就文、其意可見。
1170:14 又平等覚云、生无量清浄仏国者、其然後皆当得阿惟越致菩薩。已上 大阿弥陀経説同之。
1171:◗1 又荘厳経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若已生、若当生。是人決定証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意云何。彼仏刹中无三種失。一心無虚妄。二位无退転。三善无唐捐。已上
1171:◗4 今此二文雖非所引、為備周覧私所載也。
1171:◗6 次浄土論、此有五文。
1171:◗6 第一文者、国土荘厳十七種中其第十一之荘厳也。今言声者不関音声、是名字也。
1171:◗7 言経言者、
1171:◗7 問。指何経耶。
1171:◗8 答。指覚経也。彼経云、十七、我作仏時、令我名字聞八方上下无数仏国、諸仏各於弟子衆中、歎我功徳国土之善。諸天人民蝡動之類聞我名字、皆悉踊躍、来生我国。不爾者我不作仏。已上
1171:11 問。彼覚経不云即入正定聚、今註何加之。
1171:11 答。経文雖隠、其義必然。云来生我国、即入正定聚也。就正定言今被引之。
1171:13 第二文者、同第十二之荘厳也。
1171:13 不異不滅不散不失住持之徳、是又相順不退義故被引用之。
1171:14 不朽薬者、華厳経説、随義転用。
1172:◗1 第三文者、同第十三之荘厳也。
1172:◗1 莫非等者、
1172:◗1 問。於極楽中胎生化生差別分明、何如此釈。
1172:◗2 答。彼胎生者、即是化土、疑惑仏智行者所生。此化生者、即是報土、明信仏智行者所生。今釈最為明真実証之要文歟。
1172:◗4 同一等者、於第二巻私御釈中、被載此詞。仍於其下新末鈔中、粗加愚解。可見彼鈔。
1172:◗6 第四文者、同第十六大義門功徳成就文也。
1172:◗6 本則等者、此有二義。
1172:◗7 一云、於彼二乗及以女人諸根不具等之三類各有名体。是故挙彼体三名三言之三三。言一二者体与名也。
1172:◗8 二云、言三三者是指九品。言一二者雖説遇大遇小遇悪、九品差別、実无一品二品之殊。何况実有九品差。
1172:10 問。九品説相、経文分明。何无殊乎。
1172:10 答。九品在機不関浄土。又説九品是化土相、於実報土更无其差。実不可有地前位故、此義可俟下第六巻料簡而已。
1172:12 問。今此荘厳功徳之文、除本論偈以下註初。有何意耶。
1172:13 答。於上所引眷属成就、明彼浄土正覚浄華、純一化生、報土之相。爰除数箇荘厳功徳、引当荘厳功徳成就而略文初、正以本則三三之品、今无一二之殊土相、直次正覚浄華之所化生報土之相。是為顕土无九品也。若依此義、上二義中以後一義可為集主之本意也。
1173:◗3 言淄澠者、二水名也。
1173:◗5 第五文者、同荘厳中初荘厳也。
1173:◗5 観者観察、彼者極楽世界、相者彼清浄相、勝過等者明非三界之所摂也。註釈之云抑亦近言、是顕其為高妙土也。
1173:◗7 問。何今逆次引用之耶。
1173:◗7 答。今此清浄是其総相。是故本論自総開別。而抜簡要引用之時、今以総相結所鈔出之別相歟。
1173:◗9 有凡等者、言凡夫類雖不断惑、由仏力故得往生也。又得往生即无生故、即契煩悩即菩提等甚深証悟。彼土徳故。
1173:11 涅槃分者未至極位、故云分也。
1173:12 次安楽集下巻文也。第八大門有三番中第二弥陀釈迦二仏比校之段、末後文也。
1173:13 文意易見。所引経讃讃阿弥陀仏偈之文也。今之八句、依上所引正報勝文。上解経意、讃意全同。
1174:◗1 次大師釈、所引有二。其初文者観経玄義序題門釈。
1174:◗1 初自弘願終至縁也、如第二巻鈔新本解。
1174:◗2 又仏密意者、含二尊意。
1174:◗2 若約弥陀是顕如来智恵深広。如大経説。如来智恵海、深広无涯底、二乗非所測、唯仏独明了。已上
1174:◗4 若約釈迦是顕一代出世大事。其大事者、為令衆生往生極楽、入仏知見即証法性之常楽也。
1174:◗5 教門難暁者八万諸教、教行区分、求出要類各欲行之、権実浅深難易堪否、凡夫依之易迷難解。若不解了、恐難輙生真実信心。
1174:◗7 三賢等者、弗窺有二。一者約人。下人不測上人之智。二者約理。如云唯仏与仏乃能究尽故也。
1174:◗9 况我等者、謂其内証雖居仏地、示同凡惑引導下機之卑言也。
1174:10 言信外者、此有二義。
1174:10 一是指十信外凡位故言之信外。言軽毛者仁王経等指十信故。
1174:11 二是指十信以外凡位。述謙下言更不可云入道位、故信外之言又順此義。軽毛之譬云通信外、強无咎歟。十信之位猶如軽毛、况信外哉。
1174:13 唯可等者、勤心安心、奉法起行、畢命為期四修之中挙長時修摂余三修。
1175:◗1 捨身等者、明往生益。即証等者、即顕証理。言法性者是則真如、亦是実相。
1175:◗2 言常楽者、常者即是无量寿体、楽者即是安楽之義、即又法性。聖道浄土二門雖殊、得脱之道共証此理。而聖道門於此土中即身悟之。浄土之教依仏願力生彼土後得此証也。
1175:◗5 次三首讃、定善義中水観讃也。
1175:◗5 言寂静者浄土徳也。大経上云、其心寂静志无所著。已上 彼嘆法蔵発心之相、此讃浄土无動之徳。依正雖異、其義是同。
1175:◗7 言無為者大経説云无為自然、法事讃釈云極楽无為、即是无造作義。楽是対苦、即是極楽。
1175:◗8 畢竟逍遙同是快楽无窮義也。
1175:◗9 離有等者、第一義諦妙境界相、殊妙浄土。第一義者即是中道。故離二辺。
1175:10 大悲等者、大経或云其大悲者深遠微妙、或又説云広若虚空大慈等故。抜苦与楽其意聊異、共是利物。利物之心、彼此平等。依此義故言之無殊。今所言者是内証徳。
1175:13 或現等者、明外用徳。言神通者是約身業。言説法者是約口業。言相好者又約身業。
1175:14 入無余者是約涅槃、即明必至滅度益耳。
1176:◗1 変現等者、是明本国菩薩衆等、往他方界皆設変現随意化儀、即被群生与滅罪益。
1176:◗2 帰去等者、是約証得住生之義。彼法界身本来本覚、十劫被機。是非実成。所帰衆生、凡迷更雖不知始覚冥本覚理、而契当之如来力也。
1176:◗4 余処解釈、或云努力翻迷還本家、或云元来是我法王家皆此意也。
1176:◗5 言魔郷者、是娑婆界、四魔嬈乱常障仏道。而念仏人由他力故、魔不為。不為故往生浄土。浄土无魔、故成仏道、故勧可厭此魔郷也。
1176:◗7 唯聞等者、
1176:◗8 問。於六道中、欲界六天苦楽猶交。況上二界更无憂苦。二禅喜受、三禅楽受、此等何言有愁歎耶。
1176:◗9 答。雖言有楽、此非実楽。当巻 定善義 下云、言三界苦楽者、苦則三途八苦等、楽則人天五欲放逸繋縛等楽。雖言是楽、然是大苦。畢竟无有一念真実楽也。已上 浄穢相対三界中楽非実楽故、云愁歎也。
1176:13 夫案以下至披論註私御釈也。是明廻向。
1176:13 於中自初至云応知略結往相。
1176:14 云二言下至之願也、総標還相。
1176:14 顕註論下至披論註、先標所引、次正出文。文有三段、論与註也。
1177:◗2 初文利行満足章文。
1177:◗2 第三巻本引此論文、第二巻奥被引註釈。於彼註釈載推義訖。
1177:◗4 次之文者、第二起観生信章中廻向門下分二種中、還相廻向之註釈也。
1177:◗5 奢摩他者此翻云止。毘婆舎那此翻云観。方便力者即廻向也。
1177:◗6 故下善巧摂化章中釈巧方便廻向文云、以後其身而身先故名巧方便。此中言方便者、謂作願摂取一切衆生、共同生彼安楽仏国。彼仏国即是畢竟成仏道路、无上方便也。已上
1177:◗8 言稠林者、稠玉篇云、直留切、密也。広韻云、直由切、穊也、多也。林玉篇云、力金切、平土有叢木。広韻云、力尋切、地上有叢木。故稠林者、不謂善悪喩繋多義。十地論云、稠林者衆多義故、難知義故。已上
1177:12 後之文者、第三観行体相就明依正二十九句荘厳成就、如来八種功徳之中第八荘厳功徳成就有三段内、今文第三正釈住持行相以下至第十重利行満足章中、別約近等五門、配礼拝等之五念門、併被引之。
1178:◗2 此文意者、生極楽者、皆登八地即証法身寂滅極理。為此義者、云得十信三賢之位、又有九品差別之相。皆是仮説、只是約機。以契平等法身証悟為真実証。被引此文為顕此意。能得此意可見此文。
1178:◗5 問。極楽生位不関七地已還位耶。
1178:◗5 答。得无生忍其位不同。或約初地或約八地。若依初地得忍之説、可云広通七地已還。今就深位先拠八地。
1178:◗7 未証等者、
1178:◗7 問。起信論云、証法身者、従浄心地乃至菩薩究竟地。已上 依彼論意、浄心地者是指初地、究竟地者是指十地。然者何以七地已還、名為未証浄心菩薩。
1178:◗9 答。是如前述。謂証真如初地八地其説相分。思彼論意、立浄心名約証真如。今言未証約有作心。即云功用无功用是。
1178:11 問。初地已上菩薩已得无分別智、何云作心。
1178:12 答。此有分極。彼已雖得无分別智、若猶相望八地已上、是作意也。又或義云、依法相意、七地已還於第六識有漏無漏令雑起故、若其有漏現起之時、猶必可有作意分別。是故判云非不作意。
1179:◗1 言身等者、是指相好荘厳等也。言法等者指所説也。
1179:◗2 龍樹菩薩婆藪般頭菩薩等者、
1179:◗2 問。天親賢位、龍樹聖位、彼此何同。
1179:◗3 答。雖有地上地前不同、分有所得。是故類同。是以撲揚讃天親云、位居明徳、道隣極喜。已上 又弘決云、天親龍樹内鑑冷然。已上 或依隣近、或依内鑑為一双也。
1179:◗5 問。地上菩薩、願生極楽其義難思。所以然者、浄穢差別在心染浄。於境本来无染浄差。初地已上既断無明分顕我性、身居報土任連自聞報仏説法。所見境界報土儀式、何更願生彼浄土耶。故探玄記云、十住已去不退菩薩所住名為浄土。已上 地前猶爾、地上何願。
1179:◗9 答。雖有多義、且出一義。生身得忍以捨依身願生他方浄土故也。是更非如凡夫願生故。大論云、若得无生法忍、断一切結使、死時捨是肉身。已上 涅槃疏云、分段質礙、煩悩雖尽、必須捨報。已上 蓋此義也。
1179:13 菩薩於七地中等者、
1179:13 問。大寂滅者、是何義乎。
1179:14 答。実相理地不立一塵。若至此位其悟窮極。由此義故云大寂滅。
1180:◗1 問。一切菩薩、皆於七地証寂滅耶。
1180:◗1 答。若約証理之至極者、皆可然也。
1180:◗2 問。於此位中不見諸仏及以衆生、有何故耶。
1180:◗2 答。以住无生極理之故、不見上求下化相也。但此義者約根本智。若是令約後得智辺、可有上求下化相也。
1180:◗4 問。縦雖穢土修行得道、於第七地必蒙諸仏加勧力者、何為往生安楽徳乎。
1180:◗5 答。穢土修行雖蒙加勧、本居浄土蒙其加勧、其徳猶以殊勝故也。
1180:◗6 問。七地已上諸菩薩等、更不可願生極楽耶。
1180:◗7 答。任常途義不許其義。所以然者、七地已還、悲増菩薩為利益他以慈悲心受分段身。是故可有猶願極楽。八地已上、縦令雖為悲増菩薩必得変易。故不可願生極楽歟。
1180:10 但加短解、可有猶願生極楽義。所謂極楽諸仏本家、何仏菩薩而不求生。是故九品往生経云、无量寿仏亦九品浄域三摩地、即是諸仏境界、如来所居。三世諸仏従此成正覚。已上 普賢文殊等大菩薩、願往生者即此故也。集主深意有此義歟。
1180:13 復次等者、
1180:13 問。引廿二願、其要如何。
1180:14 答。初地已上七地已還、願生極楽可有二要。謂一為免於第七地証実際難、二為諸位速疾超越。其中為顕超越之益引当願也。
1181:◗2 問。願意如何。
1181:◗2 答。諸仏土中、或有悉経十地階位自一至二乃至自九至十之土、或有超昇直登等覚速至補処。如来因中見彼諸土選択之時、愍諸菩薩十地修行経歴劫数、発起超越諸位速至補処之願。但所除者、有利他願暫施自在利生而已。只任意楽、更非願力之有偏也。
1181:◗6 言言十地階次等者、
1181:◗6 問。如案起信論大意者、為怯弱機示超証義、為懈慢機示歴劫義。説此義趣正決判云、无有超過法故、以七地菩薩皆逕三阿僧祇劫。已上 如此説者、超証方便、経劫実義。而今釈意、忽以鉾盾、如何。
1181:10 答。起信論意、所判実爾。常途性相又以是同。但如性宗者多許超証。各別宗旨不可異論。何況今釈所判、不亘穢土超証。十地階次只是釈迦一代化道。対之専述浄土超証、他力願意。於超証義許与不許不及成諍、非相違歟。
1181:13 五種不思議中等者、註当章中、上所挙之国土体相之下釈云、諸経統言有五種不可思議。一者衆生多少不可思議、二者業力不可思議、三者竜力不可思議、四者禅定力不可思議、五者仏法力不可思議。已上
1182:◗2 譬如等者大論十云、譬如有樹名好堅、是樹在地中百歳、枝葉具足一日出生高百丈。是樹出已欲求大樹以蔭其身。是時林中有神語好堅言、世中无大汝者、諸樹皆当在汝蔭中。仏亦如是。无量阿僧祗劫在菩薩地中生。一日於菩提樹下金剛座処。実知一切諸法相得成仏道。已上
1182:◗7 天臺云、好堅処地芽已百囲。已上 百囲百歳彼此相違、有異説歟、不須和会。
1182:◗8 又或説云、此樹梵言曰諾瞿陀、亦梵言云尼拘律陀。此云无節、即好堅也。或又此樹翻為楊柳。云云
1182:◗9 此譬喩意、以松生長一日一寸、比自一地至其一地。以好堅樹一日百丈況彼浄土超証義也。
1182:11 有人等者、今引頓悟即証之例、助彼超越速疾益也。
1182:12 問。上指十地階次施設、言為釈尊一代化道。今挙一聴終朝之証、為釈迦仏化道之益。何相違耶。
1182:13 答。漸頓空有半満権実随他随自、皆在釈迦一仏設化。但言閻浮一化道者、顕彼説中十地階次、為其一途随宜之説。彼此随機各蒙教益、皆不相違。
1183:◗2 略説等者、是結文也。
1183:◗2 問。次第成就応知等者、為指自利利他次第、如何。
1183:◗3 答。是明如来八種功徳生起次第。但其八種、論彼法体、併為自利利他功徳置而不論。雖然今正所言次第不関二利、只明八種功徳生起。生起次第具見註釈。
1183:◗6 観察菩薩荘厳之中、論文有三。一云何下標牒章目、二観彼下標有四種荘厳功徳、三何者下正釈四種荘厳。
1183:◗7 二註之中、真如等者、
1183:◗8 大乗止観云、問曰、云何名此心為真如。答曰、一切諸法依此心有、以心為体。望於諸法法悉虚妄、有即非有。対此虚偽法故、因為真。又復諸法雖実非有、但以虚妄因縁而有生滅之相。然彼虚法生時此心不生、諸法滅時此心不滅。不生故不増、不減故不滅、以不生不滅不増不減故、名之為真。三世諸仏及以衆生、同以此一浄心為体。凡聖諸法自有差別異相、而此真心无異无相、故名為如。已上
1183:14 又天臺云、万法是真如、由不変故。真如是万法、由随縁故。已上
1184:◗1 就言真如諸法正体可有二意。
1184:◗1 一諸法皆是虚妄之相、真如一法唯是真実。其真如者、是心一法。若依此義、言諸法中唯此一真、是正体也。上所挙之大乗止観叶此意歟。
1184:◗3 二真如体相不限一心、森羅万像、三千諸法、莫非真如。就其相望雖有随縁不変之異、色心諸法莫非真如。若依此義、諸法悉是真如正体。是故釈云諸法正体。天臺正意可合此義。
1184:◗6 不行等者、无分別相、相応真如所修行故。言不行者是約体如、於其正体離情執故。言而行者約正修行、於其所行无作意故。
1184:◗8 三正釈中、功徳荘厳為四種故、文有四段。省文言之、一不動遍至供仏化生、二一念遍至利益群生、三一切世界讃嘆諸仏、四无三宝処住持荘厳。
1184:10 第一段中無垢輪者、
1184:11 問。今註釈、初約八地已上所行、後約仏地。一師所釈、於一科中何忽相違。又智光云、初地以上菩薩、亦能以此法輪開導一切。已上 旁以未審。就中既言仏地功徳不謂初地八地已上。於因位中何転之耶。
1184:14 答。既云無垢。今釈之意属仏功徳、其義可然。雖然或云八地以上、或云初地。各約分転、共无所違。次至于云因位之中不可転者、非究竟者是不為難、其上蒙仏加力故也。
1185:◗2 淤泥華者、
1185:◗3 問。指何華乎。
1185:◗3 答。言淤者濁、言泥者水、生濁水華是蓮華也。淤泥譬之衆生煩悩、華譬仏性。或又淤泥喩之性徳、華喩修徳。云経言者、維摩経也。
1185:◗5 第二段中、無垢光者、輪光雖異、无垢義同。准上応知。
1185:◗6 第三段中、肇公言者、
1185:◗6 問。是指誰人、指何書乎。
1185:◗6 答。羅什三蔵有其四子、各為英傑。世称之言生肇融叡。生者道生、肇者僧肇、融者道融、叡者僧叡。今肇公者即僧肇也。此人造論、曰之肇論。依維摩経所記書也。彼論序云、夫聖智无知而万品倶照。 次法身下如今所引 此釈之意、三論宗旨、甚深義理、不及輙述。詞雖幽玄総而言之、是則不行而行意也。
1185:11 第四段中、言上三句雖言等者、此述当段利益周備。其意見註、不能更述。然而猶粗解其意。上三句者於有仏国挙遍至徳。未顕无仏世界利益、今至此句彰无仏法功徳宝処住持行相。是故利物於此円満、功徳於此具足而已。
1186:◗1 問。三段句数、各有一四句偈之故十二句也。何云三句。准初標者可云四種。若依章段可云三章三段等歟、如何。
1186:◗2 答。唯識論云、名詮自性、句詮差別。已上 就差別義、云句无過。即下釈中国土荘厳云十七句、如来荘厳称曰八句、菩薩荘厳又云四句、皆此意也。於外典中又有其例。謂以絶句四韻等作、雖為一首称一句詩、是常事也。可准拠歟。
1186:◗6 便是等者、无三宝処利益、若闕欲明可有法身不遍上善不具之過意也。
1186:◗7 言上善者、諸大菩薩所得善法功徳等也。
1186:◗8 智光疏釈当章意云、然諸大菩薩、普於十方无量世界、若有三宝処、若无三宝処受五種生、随其所応救済有情令修仏法。此中且就无三宝処、菩薩受生示法令行。已上
1186:10 五種生者、一除災生、二随類生、三大勢生、四増上生、五最勝生。同疏烈之。具雖解釈、依繁略之。若欲知者可見彼疏。
1186:13 浄入願心章中有二。
1186:13 一註中自言已下已来二十字者、結前生後、又牒章目。
1186:14 二又向説下是正釈也。此有五段、今是其初。
1186:14 此第一段、正是浄入願心義也。当段之文、第三巻本被引用之。仍於彼下解章目意、粗述大意。故今略之。
1187:◗2 因浄等者、是破外道所執妄計。言无因者、於五見中、是指邪見。他因有者、戒禁取也。
1187:◗4 略説以下第二段也。
1187:◗4 入一等者、合以依正二十九句荘厳成就、皆悉摂入一法句中。一法句者、一法二字所詮法体、句一字者能詮名字。以彼三種入一法句、以之為名。
1187:◗6 智光疏云、第四浄入願心、即分二。一因果相成、二入一法句。已上 此釈之意、以下三段摂当段歟。
1187:◗8 一者法性法身二者方便法身等者、
1187:◗8 問。依何経論立二身乎。
1187:◗9 答。智度論云、一者法性生身仏、二随衆生優劣現化仏。為法性生身仏故、説乃至聞名得度。為衆生現身仏故、説雖共仏住随業因縁有堕地獄者。法性生身仏者、无事不弁、无願不満。已上
1187:12 智光疏云、龍猛説二種仏。一法性生身仏、二随衆生現身仏、即以本迹為二法身。由法性法身出方便法身、即以本垂迹。由方便法身出法性法身、即以迹顕本。此二法身異而不可分、一而不可同。已上 此疏之中、龍猛言者指上論歟。
1188:◗1 問。云生云出、有何別耶。
1188:◗2 答。言生者起、出者顕也。
1188:◗2 是故広略相入 乃至 不能自利利他者、法性法身是自利徳、方便法身利他徳也。
1188:◗4 一法句下是第三段、釈一法句。
1188:◗4 三句展転相入等者、
1188:◗4 問。真実智恵无為法身、是為一法、為別法耶。
1188:◗5 答。依相宗意是為別法。能証之智、所証之理、為各別故。依性宗意是為一法。理智不二之極談故。今鸞師者是性宗故、今釈所述、真実智恵即是无為法身義也。
1188:◗8 凡当段意、甚深義趣、愚鈍領解輙以難及、閑伺宗旨可加料簡。謂其大意、已云百非之所不喩。是故千是所不顕也。
1188:10 此清已下是第四段、上一法句開為二種。其文可見。
1188:11 何等等者、是第五段、釈其開出二種之相。
1188:11 如是等者、当段之中、初開二種、今其二種還又摂入一法句也。
1188:12 衆生為別報之体者、別報正報唯自受用他不受用、故別報者是不共也。国土為共法之用者、依報自他共受用故、言之共法。
1188:14 問。衆生云体、器界云用、其意如何。
1189:◗1 答。依衆生報感所居土。以此義故体是衆生、用器界也。
1189:◗2 問。就此別報共法之中有幾種耶。
1189:◗2 答。有四不同。言其四者、別報有二。一不共中不共、謂如眼等根、唯是自識依用非他所受用故、全為不共。二不共中之共、如扶根四塵、他亦受用故、又如以手摩触、如此之事、為之共法。共法又二。一共中之共、所謂山河大地等是。鬼畜人天同受用故、云共中共。二共中不共、所謂田宅舎宅衣服資具、如此之類雖為共法、自身之外他不共也。
1189:◗7 言諸法心成无余境界者、花厳経云、三界唯一心、心外无別法。已上 又起信論多有此意、其論文等所引第二新本並当巻鈔上也。
1189:◗9 問。器者用者、体用義歟、受用義歟。
1189:10 答。受用義也。
1189:10 問。上対衆生及以国土判其体用。准彼思此可為体用之義者耶。
1189:11 答。上判体用不及異論、今釈不爾。下細釈云、清浄衆生之所受用、故名為器。已上 為受用義尤分明也。
1189:13 問。所言受用、衆生与器、何為能所、判属如何。
1189:13 答。器所受用、清浄衆生能受用也。
1189:14 問。見下譬喩、器是能受、人所受歟。謂食如人、器是国土。以国土人、如次配当能所受者、叶道理耶。
1190:◗2 答。釈云衆生之所受用、人為能受、其理无諍。但今譬者、非強分別能受所受、只顕人器共得称浄之義而已。
1190:◗4 善巧摂化章中有二。
1190:◗4 初標章目。解章目者、言善巧者是方便也。此義可見摩訶止観。言方便者如下註釈。言摂化者、摂摂受義、化化導也。是則摂化利益衆生以巧方便廻向善也。
1190:◗6 問。就言摂化、可有能摂所摂乎。
1190:◗7 答。広略止観修行能摂、以此功徳施衆生者所摂義也。
1190:◗9 如是以下、是正釈也。此有四段、第一段明止観相順成柔軟心。
1190:10 柔軟心者、見今註意随順義也。智光疏云、柔軟心者、謂不二心。広略止観相順修行成不二心。已上 全同今釈。
1190:11 不二心者、止観二法不相離心、此乃相応、其義即是柔軟心也。
1190:13 如実知下第二段也。是明広略皆実相也。
1190:14 如是成下第三段也。当段正明成巧方便廻向之意。
1190:14 言知衆生虚妄則生真実慈悲也者、是巧方便之慈悲心、即是下化衆生心也。
1191:◗2 次下釈云、知真実法身等者、上求菩提、言帰依者即智恵也。
1191:◗3 慈悲 乃至 在下者、指下障菩提門之中智恵慈悲及方便也。
1191:◗4 何者以下、当段重委明巧方便廻向之義。
1191:◗4 案王舎城所説等者、始自此文至向仏道、第三巻本被引載之。是故於彼旧本鈔中、粗記此事。仍今略之。但所相残聊可述之。
1191:◗6 問。五念門中所列廻向与今廻向、同異如何。
1191:◗7 答。其義是同。廻向意楽、不可替故。
1191:◗7 問。五念門者所廻行体、今廻向者能廻心也。能所已異、何云同耶。
1191:◗8 答。五念門中、前四門者是所廻向、第五門者能廻向也。能所合論名之五念。彼此廻向其心同也。
1191:10 問。観経所説三心第三与今廻向、同異如何。
1191:11 答。於此同異者、重重有義。先第三心有其三重。於中初二不可同之、彼自利故。後一可同、彼約利他。今廻向又約利他故。又縦雖為第三重心、更不可同。観経三心、定散諸機各別所発自力心也。今廻向者、如来利他廻向心也。若約此義大以為異。但又約彼観経三心、大経三信和会終成一心之時、此三信者如来発起他力大信也。約此義辺又為同也。
1192:◗2 譬如等者、喩欲利他先得自利之令然也。
1192:◗3 擿玉篇云、雉戟切、擿投也、棄也。已上 広韻云、擲直炙切、投也、掻也、振也。擿説文上同。已上
1192:◗4 摘玉篇云、多革切、拓果樹実。已上 広韻云、陟革切、手取也、又他歴切。已上
1192:◗5 或本両所共用擿字。或有上擿下摘之本。擿摘両字通用无咎。但於上擿、本書多本記聴念反、皆以不審。如此反者可在去声五十五六、艶𣕊韻。而於彼韻更无此字、恐後人誤載此反歟。所勘載之字書之反、足為指南。後賢宜决此愚意也。
1192:10 障菩提門章中有二、初標章目。
1192:10 問。於此章目其義難思。十重解義皆是修道、何立障菩提門耶。
1192:11 答。意云遠離障菩提門。是故初列十重名云離菩提障。今又下設総別解釈皆云遠離、以前後釈顕其相違。今文略也。
1192:14 菩薩以下是正釈也。此有四段、初三段者、明依三門離三障義。謂依智恵慈悲方便、如次遠離貪著自身无安衆生供敬自身。後一段者、是総結也。
1193:◗3 第一段中、
1193:◗3 知進等者、於俗諦法分別善悪、願進恐退守自心也。進進仏道、退退堕也。所言智者、世俗智也。
1193:◗4 問。知空无我、尤可云智、如何。
1193:◗5 答。法門配当不必一准、各依一義。又約体一、其義不違。
1193:◗6 第二段中、
1193:◗6 抜苦等者、
1193:◗6 問。倶舎論云、慈悲无嗔性 乃至 此行相如次、与楽及抜苦。已上 与今相違如何。
1193:◗7 答。毘曇義然、常依此説。涅槃経云、為諸衆生除无利養、是名大慈。故与衆生无量利楽、是名大悲。已上 此経所説順今註釈、彼是異説不及和会。
1193:10 第三門中、
1193:10 言正直者、不見怨親尊卑之相、普於一切総起平等憐愍之想。言外己者、外者後也、己者自也。対言外己有内他義、内者前也。
1193:12 問。此門之中既云憐愍一切衆生、即慈悲歟。然者二、三両門、有何別耶。
1193:13 答。上門是約抜苦与楽、是則所作。今門只云憐愍衆生、是能作心。以之為異。凡言三門差別義者、初依智恵不求自楽、次依慈悲抜苦与楽、後依方便憐愍一切離自供敬。又以三門約其自利利他辺者、第一自利、第二利他、第三門者並約自他。言憐愍等是利他義、遠離等者是自利也。是私領解、先達未談。定有誤歟、後賢宜定。
1194:◗5 順菩提門章中有二、
1194:◗5 初標章目。其章目意、翻次上門可得其意。所謂上門離菩提障、今門即顕順菩提意。上下相対其意可見。
1194:◗7 次菩薩下、是正釈也。此有四段。初三段者対初三段、後一段者対後一段、可得其意。
1194:◗9 名義摂対章中有二。
1194:◗9 初標章目。釈章目者、名者指上所烈智恵慈悲方便三種之名。義者即彼三種所具之義。又名能詮、義所詮也。言摂対者、摂者相摂、対者相対、相対上下而相摂之。其摂対者、即論文曰以三種門摂取般若、般若摂取方便是也。
1194:13 向説智恵慈悲等下、是正釈也。此有三段、今其初也。
1194:13 言向説者、指上離菩提障章也。此中意、明智恵等三摂取般若、般若摂取方便義也。
1195:◗1 般若等者達如慧者即是実智、言方便者是権智也。
1195:◗2 問。言般若者三種外歟。
1195:◗2 答。三種内也。謂智恵中取其実智、是則恵也。
1195:◗3 問。所言般若三種内者、何論相摂。
1195:◗3 答。上約権智。是世俗智、即是能摂。下般若者是約実智。即真諦智、是所摂也。
1195:◗4 問。何所摂中不挙慈悲。
1195:◗5 答。摂方便也。
1195:◗5 達如等者、已下註釈大意、此明権実二智互不相離、寂滅省機共不相妨、動静不失功力自然。
1195:◗6 抑衆機下之智之上、或本載有省機二字。文言義理、共備宜歟。一々文義、四論幽旨、不及輙解、有智之人不滞文歟。
1195:◗9 向説遠離我心已下、第二段也。
1195:◗9 言向説者、同指離菩提障章也。此中意、明挙上遠離之心、此三種離菩提之障者也。
1195:10 明障中、五黒等者、黒是悪業、即五悪也。是故或有言五悪本。言五悪者不持五戒、言十悪者翻十善也。
1195:13 向説無染清浄以下、第三段也。
1195:13 言向説者、是指順菩提門之章。当段之意、挙彼門中三種之心、成一妙楽勝真心也。
1195:14 楽有等者、
1196:◗1 問。五識所生楽者、欲色界中何耶。
1196:◗1 答。今註釈意、欲界楽也。
1196:◗1 問。楽分外内、其義如何。
1196:◗2 答。言外楽者、彼前五識相応之楽縁外境生。是故称云外門転也。言内楽者、此是意識所生楽故不従外生。是故号曰内門転也。
1196:◗4 問。於欲界中、又有意識相応之楽、即是喜受。何不挙之。
1196:◗5 答。以外門転為外楽故、彼内門転不加之也。
1196:◗5 問。如此義者、下内楽中何不摂之。
1196:◗6 答。内楽約定。此以散故非内摂也。
1196:◗7 問。是猶難思。有三楽中不尽楽過、須言四楽別立之歟。
1196:◗7 答。欲界意識相応楽者、約五受辺是喜受也。既是云喜、不摂楽中、是有何過。
1196:◗9 問。如今所立、約五受者只第三定心悦名楽、余処皆喜。此義唯識倶舎等意、共以不違。今依何義、初二三禅総称楽耶。
1196:10 答。依五受辺誠如所難。若依三受不分身心、総云苦楽。今之註釈依三受故、総言之楽。敢無違耳。
1196:12 問。於此三楽、云何分別定散、世間及出世間、并漏与无漏等之義耶。
1196:13 答。約定散者、初一唯散、次二是定、但第三楽又有通散。聞法歓喜愛仏功徳之分別等、是散故也。世出世者、初一世間、次一是通世間出世。外道所得是世間禅、聖者所得出世間也。後一出世。漏无漏者、初一有漏、彼前五識因位一向有漏故也。次一是通漏与无漏。所謂外道及凡夫等是有漏也、聖者所得是无漏也。後一楽者、約所縁法一向无漏、約能縁機又通有漏、地前機等有漏故也。
1197:◗6 願事成就章中有二、
1197:◗6 初標章目。其章目者、願者乃是論文所烈智恵心等四種之心、是菩提心。事者乃是五念門行。依此願行得生彼土、言之成就。此是自行成就相也。
1197:◗9 次如是下、是正釈也。此有二段、今其初也。
1197:◗9 当段意明智等四心生清浄土。
1197:10 智恵心者、障菩提門章中所言権実二智。方便心者、同第三門正直外己之心是也。无障心者、即三遠離之心是也。勝真心者、是指名義摂対章中所言妙楽勝真心也。
1197:12 非是等者、是斥非因。若不決之、義当戒取。是明依彼弥陀願力往生浄土、非不由願而得生也。
1198:◗1 次是名下、明上四心随順五念法門而已。
1198:◗1 出没等者、此有二義。一云、入出門也。是入四門而出一門、自利々他自在義也。二云、得生之後入出随意、化他之行任運自在。不必入出二門意也。
1198:◗3 身業等者、三業配当其文易見。言智業者観察常照、智恵力故言之智業。方便智業廻向也者、言方便者是巧方便廻向義故、如此釈也。
1198:◗7 利行満足章中有二。
1198:◗7 一標章目者、章目顕著義理灼然。所謂自利々他之行満足、速証仏果義也。一部玄旨於此窮極、五門所期今円満也。
1198:10 正釈之中分文為五。而於其中、
1198:10 一復有五下至称園林遊戯地門、総挙五門明其行相。
1198:11 二此五種下至出功徳、略標入出功徳之相。
1198:12 三自此入出至尽所引、 第五功徳相 明依礼等五念之因得彼近等五門之益。
1198:13 問。本書之文五科之内、後之二段其説如何。
1198:13 答。四菩薩入下至之利也、約入出門分別自利々他二益。
1198:14 五菩薩如下至局分也、此明以依五念行故、二利成就終得阿耨菩提果也。
1199:◗2 問。於一章中有其所除、有何由乎。
1199:◗2 答。如此本文未必悉引、依要除取。強无別由。就中今文於第二巻引用之故、今被略歟。
1199:◗3 問。初科之中、云安心宅、所居屋宇、宅屋之別如何。
1199:◗4 答。宅廣韻云、瑒伯切、居也。説文託也、人所投託也。釈名宅択也、択吉処而営之也。屋玉篇云、於鹿切、舎也、又王屋山名。広韻云、烏谷切、舎也、具也。淮南子曰、舜築牆茨屋。風俗通曰、屋止也。以此字訓粗加愚推、就其初後聊配当歟。所謂宅字言投云託、叶初至義。屋字云具、乃是具足、止即止住。案両字義、始終義也。
1199:◗9 問。以礼拝等如次必為近等五門転入因歟。又其次第不可必然、只依五念得五門歟。
1199:11 答。此約浅深一往判属。総於娑婆所修五念浄土生因。其生因者偏是帰命無光故一心念仏。仏本願力正生因也。生浄土後転入五門。又約竪義、如其次第。若約横義、此五門益同時獲得一念具足。自然証悟、推而可知。
1200:◗1 第二配釈。
1200:◗2 第三段中、
1200:◗2 問。得入蓮華蔵世界者是何土耶。
1200:◗2 答。指極楽也。秘蔵記云、華蔵極楽名異処一。取意
1200:◗3 問。初近門中、或云初至浄土、或云得生安楽、是極楽也。次入大会衆門之後、今得入之蓮花蔵界、何同処乎。
1200:◗5 答。智光疏云、无量寿仏所居住処、准此世界随義為名。已上
1200:◗6 極楽華蔵雖是同処、約其浅深換其名歟。当巻中明真実証故、薄地底下初生凡夫、由仏願力即登地上、速進八地已上之位皆得寂滅平等之法。此義真実甚深之故、約此義辺故云得入蓮華蔵界。是則蓮花蔵世界者盧舎那仏所居之処、報身土故、為顕真証故標此名。
1200:10 但至于云近門宅門有其差者、不動極楽浄土之名、即復可有花蔵界号。如天臺云。豈離伽耶別求常寂、非寂光外別有娑婆。已上
1200:12 准彼解釈深可思之。
1200:13 同第四段、
1200:13 類事起行願取仏土味者、此有二義。
1200:13 一約浄土解。浄仏国土成就衆生之起行等、種類无量、於彼悉受其法味也。
1200:14 二約穢土解。是託事観。託事観者、花厳経云、菩薩在家当願、衆生捨離家難入空法中。孝養父母当願、衆生一切護養永得大安。乃至 若上楼閣当願、衆生昇仏法堂得微妙法。若在聚会当願、衆生究竟解脱到如来処。已上
1201:◗4 往生要集又有此義。彼中巻云、問。凡夫行人逐物意移。何常得起念仏之心。答。彼若不能直爾念仏、応寄事々勧発其心。謂遊戯談笑時願、於極楽界宝池宝林中、与天人聖衆如是娯楽。若憂苦時願、共衆生離苦生極楽。若対尊徳当願、生極楽如是奉世尊。若見卑賎当願、生極楽利楽孤独類。已上
1201:◗8 私案両義、前義為親。論文既云得到彼処受用種々法味楽。文言無争為彼土益、如上已述。五念是為此土修因、五門於彼所得果也。
1201:11 問。不可有許於彼修行五念義耶。
1201:11 答。可有於彼亦具修行五念義也。一切菩薩自初発意至成仏果、皆悉莫非五念修行故也。
1201:13 同第五段、
1201:13 如法華者、是指観音随類示現、応機化度之利生也。是則現身挙三十三、為説法者標十九種。此菩薩者極楽上首蓮花部尊、利益広大慈悲超倫。是故出之為応化身之本拠耳。
1202:◗1 師子等者、師子猛獣、鹿者小獣、搏之最易。故譬菩薩済度衆生得其自在神通力也。搏玉篇云、補洛切、手撃也。広韻同之。
1202:◗3 譬如阿修等者、彼琴自然発音之徳、同天宝幢。准彼宜知。
1202:◗4 観経云、又有楽器懸処虚空、如天宝幢。不鼓自鳴。已上
1202:◗5 疏定善義釈此文云、楼外荘厳、宝楽飛空、声流法響。昼夜六時如天宝幢、無思成自事也。已上
1202:◗6 立五趣時、修羅之中勝者摂天、劣者摂鬼。故可准知。
1202:◗8 爾者已下、私御釈也。是為総結。其意可見。
1202:14 六要鈔第四 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