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1:◗1 六要鈔第二 新本
1031:◗4 当巻大文第二明行。於中為五。
1031:◗4 一者題目、二者標挙、題後一行、如第一巻。彼総標経名、此別標願名。以下諸巻又同当巻。
1031:◗5 三者正釈、自文初下終至下引安楽集云此亦依聖教文是。 広引諸文少加私釈。
1031:◗7 四者総結、従斯乃下至云之大行也可知二行余是。
1031:◗7 五者重釈、次従云言他力者下至巻終是。
1031:◗9 初題目中、分二準前。就題、第一云教云一。此巻之題云行云二。次第応知。撰号如前。
1031:11 二標挙之中、
1031:11 諸仏称名願者、是第十七願也。是則説為往生行之名号願故当巻出之。凡於四十八願之中此願至要。若無此願名号之徳何聞十方。聞而信行此願之力。若無此願超世願意、諸仏何証。依証立信又此願恩也。
1031:14 浄土真実行者、往生行中、仏本願故正以念仏為其生因、故云真実、是称名也。余非本願、故非真実。
1032:◗2 選択本願行者、其意又同。念仏正是選択本願、余非選択本願之行。故以念仏云真実行、云選択行。
1032:◗4 三就正釈中、分文為二。自文初下至之願也、先標行体兼挙願名。従云諸仏称名願下正引諸文。
1032:◗6 言謹按者発端之詞。往相回向如前巻述。
1032:◗6 摂諸善法者、玄義云、無量寿者是法、覚者是人。人法並彰、故名阿弥陀仏。已上 法所覚法、覚能覚人。其所覚法乃是八万四千法門、因行果徳無法不備。摂諸善法之義応知。
1032:◗9 具諸徳本者、大経上云、供養一切仏、具足衆徳本。已上 讃饒王徳順求得之。慈恩西方要决云、諸仏願行成此果名、但能念号具包衆徳。已上
1032:11 真如等者、
1032:11 唯識論云、真謂真実、顕非虚妄。如謂如常、表無変易。已上
1032:12 起信論云、所謂心性不生不滅。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心念即無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従本已来離言説相、離名字相、離心縁相。畢竟平等無有変移。不可破壊、唯是一心。故名真如。已上
1033:◗1 此真如理、雖離言説名字之相、今此名号即為真如法性正体之義宛然。
1033:◗2 浄土論説依報相云、彼無量寿仏国土荘厳第一義諦妙境界相。已上
1033:◗3 論註上解本論真実功徳相文云、有二種功徳。一者従有漏心生不順法性。所謂凡夫人天諸善、人天果報、若因若果、皆是顛倒。皆是虚偽。是故名不実功徳。二者従菩薩智恵清浄業起荘厳仏事。依法性入清浄相。是法不顛倒、不虚偽。名為真実功徳。已上
1033:◗7 又同下釈往生義云、彼浄土是阿弥陀如来清浄本願无生之生、非如三有虚妄生也。何以言之、夫法性清浄畢竟无生。言生者是得生者之情耳。已上
1033:10 又嘆名号之功徳云、聞彼阿弥陀如来至極无生清浄宝珠名号、投之濁心、念々之中罪滅心浄、即得往生。已上
1033:11 真如法性第一義諦涅槃無生、皆是一法之異名也。
1033:12 功徳宝海者、今嘆名号功徳甚深殊勝称宝、広大喩海。
1033:13 論云、能令速満足功徳大宝海。已上
1033:14 註云、使我成仏時、値遇我者、皆速満足無上大宝。已上
1034:◗1 智光疏云、仏身所有不共功徳、数過塵沙不可測量。故喩如海。已上
1034:◗2 出於大悲願者、
1034:◗2 問。浄影云、四十八願、義要唯三、文別有七。義要三者、一摂法身願、二摂浄土願、三摂衆生願。四十八中、十二十三及第十七是摂法身、第三十一第三十二是摂浄土、余四十三是摂衆生。文別七者、初十一願為摂衆生。次有両願、是其第二為摂法身。次有三願、是其第三重摂衆生。次有一願、是其第四重摂法身。次有十三、是其第五重摂衆生。次有両願、是其第六為摂衆生。下有十六、是其第七重摂衆生。已上
1034:◗8 義寂憬興共又同之。然者大悲之言摂衆生義。於摂法身何云大悲。
1034:◗9 答。解有二義。
1034:10 一云、雖摂法身専是大悲。所以然者、何於仏意求其名聞。依咨嗟願有仏証誠。依仏証誠衆生帰信。故願仏讃併為利益。故云大悲。
1034:12 一云、義寂引影已云、此亦多従願相而説。若委細論一々 具足。已上 大師又同義寂師意、諸願亘三無所簡歟。
1034:13 摂法身者、玄義云、一々願言、若我得仏、十方衆生称我名号願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覚。今既成仏。即是酬因之身也。已上
1035:◗2 摂浄土者、礼讃云、四十八願荘厳起、超諸仏刹最為精。已上
1035:◗2 摂衆生者、散善義云、四十八願摂受衆生。已上
1035:◗3 法事讃云、四十八願慇懃喚、乗仏願力往西方。已上
1035:◗4 若依此義、四十八願一々皆為大悲之誓願耳。
1035:◗5 言称揚者、称玉篇云、歯証切、遂也。歯陵切、讃也。已上 今用讃義。又云、揚、与章切。広韻云、音揚、飛挙也、明也。已上
1035:◗7 言称名者、此非称念。今称揚彼名号義也。
1035:◗7 言咨嗟者、憬興云、咨者讃也、嗟者嘆也。已上 広韻云、咨即夷切、嗟也、謀也。玉篇云、子祇切、謀也、嗟也。広韻云、嗟、子邪切、咨也、嘆也、痛惜也。
1035:10 初願文中、
1035:10 設我得仏即是願也。弘誓心堅、成仏决定。雖然在因欣求極果。縡非聊爾、故且云設。
1035:11 言諸仏者、問。報化之中是何身耶。答。可亘報化、如証誠仏。
1035:12 不取正覚即是誓也。合願首尾謂之誓願。諸願如斯。
1035:14 次文重誓願之文也。
1035:14 六八願上重有此誓。是故此偈云重誓偈。而十一行偈文之中、今之所引第三行与第八行也。
1036:◗1 問。引此二行其要如何。
1036:◗2 答。十一行中、初一行総望六八願决定満足。次二行別如次望欲済衆生苦名聞十方。義寂云、望三種果。一望満願果、二望大施果、三望名聞果。已上 依此三誓、此偈又名云三誓偈。
1036:◗5 引第三行、今欲宣説咨嗟願意、今偈是為当願意故。
1036:◗5 引第八行、十一行内、第四行下挙其仏徳順求之中、嘆仏自行化他功徳、有其重々。今文重挙化他之徳、是最要也。如寂意者、自第四行至第十行望七種果。今於其中五求無畏方便果文。
1036:◗8 説法師子吼者、是則无畏徳也。大論七云、又如師子四足獣中独歩无畏能伏、一切仏亦如是。於九十六種外道中一切降伏、故名人師子。已上 梵云迦羅。此云無畏、又云師子。開其法蔵施功徳宝。是則摂諸善法具諸徳本故也。
1036:12 問。経云法蔵、今云宝蔵、如何。答。所覧之本有其異歟。又法即法、宝是寄喩、法喩不違。其義无失。
1036:14 次就願成就文、
1036:14 言十方者、
1036:14 問。弥陀経中説為六方、今云十方、差別如何。
1037:◗1 答。是開合異、彼此無爽。阿弥陀経合為六方、今此大経開為十方。称讃浄土又説十方。
1037:◗2 是故慈恩弥陀経疏釈六方証誠云、称讃浄土経云十方諸仏、此略挙六方。已上
1037:◗3 高祖解釈、又以随宜。
1037:◗4 礼讃云、十方如来舒舌証、専称名号至西方。已上
1037:◗5 法事讃云、十方恒沙仏舒舌、証我凡夫生安楽。已上
1037:◗5 又云、十方恒沙諸仏共讃釈迦舒舌遍覆三千証得往生非謬。已上
1037:◗6 又云、十方恒沙諸世尊、不捨慈悲巧方便、共讃弥陀弘誓門。已上
1037:◗8 般舟讃云、十方如来舒舌証定判九品得還帰。已上
1037:◗8 是等諸文皆判十方。
1037:◗9 法事讃云、六方如来皆讃嘆釈迦出現甚難逢。已上
1037:◗9 又云、六方如来証不虚。已上
1037:10 又云、六方諸仏護念信心。已上
1037:11 是等諸文、皆云六方。
1037:11 又礼讃云、十方如来舒舌証。或云六方、異本不同。
1037:12 言威神功徳者、観経中説仏功徳云、為説阿弥陀仏十力威徳、広説彼仏光明神力、亦讃戒定恵解脱解脱知見。已上
1037:13 就之思之、威者十力威徳、此是如来不共勝徳、自在妙用。一々名義至下可詳。神者光明神力。滅罪生善抜苦与楽等之利益、是則十二光仏功能、戒等乃是五分法身功徳而已。是私料簡。智者思択。
1038:◗3 次文讃嘆摂聖之徳文之初也。謂上三輩讃摂凡徳、今至此文嘆摂聖徳。
1038:◗4 憬興云、欲令凡小増欲生之意、故須顕彼国土之勝。已上
1038:◗5 義寂初従此文終至四維上下亦復如是、取為一科釈云、自下顕示観仏土荘厳功徳成就。先以直説略讃、後以偈頌広讃。直説賛中、威神功徳以二事顕。一者十方諸仏同称嘆故、二者十方菩薩皆詣彼所受道化故。已上
1038:◗9 其中今又諸仏称嘆之文是也。是則当願成就之意。又於此文有其二意。初之八字釈迦讃嘆、十方以下諸仏讃嘆。
1038:11 問。於彼二字属下東方得其言便。依之浄影云於彼下大聖往詣。何今属上。
1038:12 答。影釈然也。但憬興師以此二字属上句末。今依興意引用如此。
1038:14 次文即是彼偈中文。
1038:14 依浄影意、彼偈之中、明仏讃嘆、挙往覲益、明其五益。一神通益、二受記益、三不退益、四起願益、五供仏益。今偈第三明不退益之経文也。因茲以今一四句偈合上住正定聚之義。憬興又同今諸句中引此偈意。仏讃嘆中名号称歎是其最要、是則専為当願意故。
1039:◗3 問。今所言之本願力者指何願乎。
1039:◗3 答。指第十七云本願力。
1039:◗4 問。六八願中、以第十八為仏本願自他共許、更無異義。第十七願何関其言。
1039:◗5 答。十七十八更不相離、行信能所機法一也。総而言之四十八願皆是本願、別而言之以第十八為其本願、誰以成諍。為願王故。
1039:◗7 但今経文為至要故、十七十八両願倶存、所行能信共以周備。第一句者指第十七、是名号故。第二第三之両句者指第十八、是明信心説往生故。第四一句指第十一、明不退故。今引当巻口称為本、第十七意。
1039:10 総言之時、此文専為十八願意置而不論。
1039:11 問。所言不退是何位耶。
1039:11 答。若約摂凡是処不退、若約摂聖是行不退。又存平生業成之義、又依護念不退之意。隠又可有即得往生現生不退之義者也。
1039:13 問。今偈頌是明摂聖益、何故有約摂凡義耶。
1039:14 答。明摂聖益其意為勧凡夫小聖欲生之心。故摂聖中雖有此文、其意専在摂凡之益、摂凡夫人仏本意故。
1040:◗2 次宝積文中、
1040:◗2 初之四句無量寿経重誓偈中第一行意、次之三句第二行意、次之四句前所引之第八行意。
1040:◗3 就其文中、今対如来者指世饒王仏、発弘誓者四十八願。
1040:◗4 十力无等尊者指无上仏果位。
1040:◗5 言十力者仏不共徳、見倶舎論第二十七。今不出文、粗示大綱。
1040:◗6 一処非処智力、是処知是処非処知非処。此智通縁一切情与非情之境。
1040:◗7 二業異熟智力、此智分別一切種類業因所感之異熟也。
1040:◗8 三等持等至智力、所謂如実知諸三昧静慮相也。
1040:◗8 四根上下智力、謂知有情信等諸根上下相也。言信等者、信進念定及恵是也。
1040:◗9 五種々勝解力、謂知有情勝意楽別。
1040:10 六種々界智力、知諸有情前際無始所成志性随眠及以諸法種々相也。
1040:11 七遍趣行智力、謂如実知生死因果。
1040:12 八宿住随念智力、謂如実知自他宿住之諸事也。
1040:12 九死生智力、知諸有情未来世之此死生彼。
1040:13 十漏尽智力、謂漏尽身所得智也。
1041:◗1 次文同経願成就文、文意可見。
1041:◗2 次文大阿弥陀経文、
1041:◗2 所挙経名是梵語也。貞元録云、阿弥陀経二巻、註云、上巻題云、仏説請仏阿弥陀三耶三仏薩楼仏檀過度人道経、亦名无量寿経。已上 諸請、那耶、本有異歟。
1041:◗4 此願含容十七十八両願之意。所謂自初至言之善第十七意、諸天以下第十八意。
1041:◗6 言蜎飛者、畜生蠢々之種類也。蜎玉篇云、於犬於沿二切、蜀貌蠕。広韻云、而兌切、虫動。
1041:◗7 問。大経只云十方衆生不及畜類、相違如何。
1041:◗8 答。誰謂十方衆生之言不及畜類。畜雖不関至心信楽、是又非无随分之益。故大経云、若在三途勤苦之処、見此光明、皆得休息无復苦悩。寿終之後、皆蒙解脱。已上
1041:11 次覚経文、説相大略同宝積経。
1041:11 令我名聞等者、十七願意、来生我国等者、十八願意。
1041:12 前世為悪等者、又説聞名之益。
1041:12 阿闍世王太子以下、説聞経之益述宿命事。
1041:13 如是人下六言偈者、又聞名徳、非有是下或説因其功徳聞経、或説因其宿善聞法、或説憍慢蔽懈怠機、難信此法等之義趣、併同大経。其文可見。
1042:◗2 次悲華文、
1042:◗2 如文相者十八願歟。而説名号得生之益、故今引之。
1042:◗3 次私釈中、
1042:◗3 称名以下至言志願十八字者、論註下釈如彼名義欲如実修行相応之論文之文意也。
1042:◗5 次就十住毘婆沙論文、
1042:◗5 問。所引文非名号徳、唯説菩薩登地之益、何引之耶。
1042:◗6 答。下所引之仏法有无量門等者、明難易道讃嘆称名易行之徳。已上文者、雖非当用為明前後委引之歟。将又二行同所欣趣共不退位、即是初地。今明初地見道之相、最是要須、故広引之。
1042:◗9 此中言般舟三昧者、般舟讃云、梵語名般舟、此翻名常行道。西国語、此翻名為定。乃至 亦名立定見諸仏也。已上 又止観名仏立三昧。
1042:11 言六波羅蜜者、所謂六度。一者檀那、此云布施。二者尸羅、此翻為戒。三者羼提、此云忍辱。四毘梨耶、此云精進。五者禅那、此云禅定。
1042:13 言諸忍者、仁王経中説為五忍。浄影観経義疏釈云、一者伏忍、在於種姓解行位中、学観諸法能伏煩悩、故名為伏。二者信忍、初二三地於無生理信心決定名為信忍。三者順忍、四五六地破相入如趣順無生名為順忍。四無生忍、七八九地証実離相名無生忍。五寂滅忍、十地已上破相畢竟冥心至寂証大涅槃名寂滅忍。已上
1043:◗4 如得初果者、是況声聞得須陀洹顕彼菩薩得歓喜地。初果初地通別二惑所断雖異、断道同故。須陀洹者、即四果中其初果也。
1043:◗6 言四果者、一須陀洹、此云預流。初預聖流故云預流。此位頓断三界八十八使見惑。次下云断見諦所断法者、即是見惑。此見惑者八十八使、謂於四諦三界有異、欲三十二、色与无色各二十八、合成八十八使之数。
1043:◗9 二斯陀含、此云一来。欲界九品修惑之中断前六品、因後三品一来欲界、故云一来。
1043:10 三阿那含、此云不還。断後三品尽欲修惑、故以不還欲界為名。
1043:11 四阿羅漢、此云无生。断色无色二界修惑、无生可受、故云无生。
1043:12 二十九有者、
1043:13 問。指何等耶。答。二十五有者四州四悪趣六欲並梵王四禅四無色无想五那含。是五那含合為一種、開五那含以成二十九有数耳。
1044:◗1 如以一毛為百等者、依其文点可解義理。所言文点可在口伝。
1044:◗3 仏法有无量門等者、具挙難行易行之道、正明二道所期共在不退之位。其不退位、難行難至易行易至、是対難行念仏為易。
1044:◗4 又於易行念仏之中、以念弥陀顕為其本、彼論之説其意分明。
1044:◗5 所謂釈其易行之中、先挙東方善徳仏等十方十仏、次云阿弥陀等仏及諸大菩薩称名一心念亦得不退転、
1044:◗7 次挙世自在王仏等一百余仏、判云阿弥陀仏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帰即入必定得阿耨菩提、
1044:◗9 次以三十行偈広讃弥陀功徳。今所引偈即彼偈文。
1044:◗9 次挙善意等一百四十余仏、為易行道。
1044:10 問。彼論之中、具挙諸仏名号、以称其名為易行道、何以弥陀為易行道。
1044:11 答。所挙之名雖亘諸仏、或云阿弥陀仏本願如是、或云若人念我称名自帰、或云称名一心念亦得不退転、専約弥陀。依之於彼弥陀章者、委自余仏菩薩之章。蓋是諸教所讃多在弥陀故也。
1044:14 問。彼論所判対難行時、易行之益、是為此土所得不退、是為他土所得不退、将又所言往生不退、同耶異耶。
1045:◗2 答。総有三義。一云、此土不退。是則於行論其難易、於機雖分精進儜弱、所至共是阿惟越致即是不退。是故此土不退而已。
1045:◗4 二云、他土往生。所以然者、弥陀本願本是往生。弥陀之益為往生者、諸仏又同。論文既云阿弥陀等仏及諸大菩薩称名一心念亦得不退転。故知、今言不退転者、是指往生得不退也。
1045:◗7 三云、余仏之益此土不退、弥陀之益浄土往生。余仏之益可為不退、其義可同第一之義、弥陀之益可為往生、其義可同第二之義。
1045:◗9 問。今家之意、三義之中依何義耶。
1045:◗9 答。以第一義為論正意、故可用之。
1045:10 問。為論正意其義如何。
1045:10 答。彼論所説、称名利益、以不退転為其所期、諸文分明。
1045:11 謂其文云、称名一心念、亦得不退転。已上
1045:12 又云、称名自帰、即入必定。已上
1045:12 弥陀章云、人能念是仏无量力功徳、即時入必定是故我常念。已上
1045:13 十仏章云、若人欲疾得不退転地者、応以恭敬心、執持称名号。已上
1045:14 又云、若菩薩欲於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成阿耨菩提者、応当念是十方諸仏、称其名号。已上
1046:◗1 或云即時、或云此身。是以此土不退為本、雖有種々之異義等、今家之意、料簡如此。長行偈頌雖有多文、粗得此趣可解論意。
1046:◗4 次浄土論。
1046:◗4 我依等者、偈前註云、次成優婆提舎名、又成上起下偈。已上
1046:◗5 又偈後云、此一行云何成優波提舎名、云何成上三門起下二門。偈言我依修多羅、与仏教相応。修多羅是仏経名。我論仏経義、与経相応、以入仏法相故名優婆提舎。名成竟。成上三門起下二門。已上
1046:◗8 是等義趣、次下何所依以下至函蓋相称、下被引之。仍今略之。宜見彼文。
1046:◗9 観仏等者、論明二十九句荘厳。其中、如来八種功徳荘厳之内、第八荘厳不虚作住持功徳荘厳文也。
1046:10 註云、此四句名荘厳不虚作住持功徳成就。仏本何故起此荘厳。見有如来、但以声聞為僧、无求仏道者。或有値仏而不免三途。善星提婆達多居迦離等是也。又人聞仏名号発无上道心遇悪因縁、退入声聞辟支仏地者、有如是等空過者、退没者。是故願言、使我成仏時、値遇我者皆速疾満足无上大宝。已上
1047:◗1 又曰菩薩等者、依論註意、解義分中分為十重。其中第十利行満足章終文也。欲委知者、可看註文。
1047:◗4 次論註曰等者、彼註最初標論大意発端釈也。鸞師深得十住論意判難易道、其文少異、其義大同。
1047:◗5 五濁世者、五濁悪世不分在滅。无仏時者、指滅後時、是則具挙時処之難。言五三者、称少々詞、内外典中多有其例。
1047:◗7 問。五種之難大意如何。
1047:◗7 答。澄或註十疑云、前四種難非凡斥小、一難大乗行唯自无他。大闕外縁。故亦難也。已上
1047:◗9 外道等者、同註云、我仏正法、小乗則有无常无我寂滅法印。大乗則有一実相印。依之行必登聖果。外道則不然。迷惑邪見所説之法、其相似善而実非善。以邪乱正、人不能甄分、深成障道。已上
1047:12 声聞自利障大慈悲者、十住論云、若堕声聞地及辟支仏地、是名菩薩死。則失一切利。已上 荘厳論云、雖恒処地獄不障大菩提、若起自利心是大菩提障。已上 大乗諸経多有此説。不遑具挙。
1048:◗1 无顧悪人破他勝徳者、同註云、濁世悪人、見修道者不能成人之美、反宣毀破之言。已上 漢書註云、江淮之間、謂小児子多詐狡獪名无顧。已上 如彼身子逢乞眼縁退菩薩行、是其類也。
1048:◗4 顛倒善果能壊梵行者、同註云、人天之果非无漏善、暫楽還苦、為顛倒。梵行浄行也。
1048:◗5 又論註云、人天果報、若因若果、皆是顛倒、皆是虚偽。已上
1048:◗6 定善義云、人天之楽猶如電光。須臾即捨、還入三悪長時受苦。已上
1048:◗7 如彼妙荘厳王本事是其類也。
1048:◗7 唯是自力無他力持者、十疑云、譬如跛人歩行、一日不過数里、極大辛苦謂自力也。易行道者、謂信仏語故、行念仏三昧願生浄土、乗弥陀願力摂持、決定往生不疑也。如人水路因船力故、須臾即至千里謂他力。已上
1048:11 易行道者謂但等者、
1048:11 問。如上述者、難易二道所行雖異、所期之益共是不退。其不退者、同於此土所得益也。而如今文者、言不退者為往生後所得之益、其文炳然、如何。
1048:13 答。本有三義、諸師之意、各存一義。況又雖存生後之義、非遮現生不退之益。位雖未至不退之地、蒙光触者心不退義、摂取不捨、横超断四流、豈以空耶。此等明文非虚説者、不退之義何不成乎。非三不退、非処不退、只是信心不退義也。
1049:◗3 言蓋上衍之極致者、流布本衍、今為衎字、有異本歟。衍宋韻云、易浅切、達也、又大衍易数也。今言衍者非此等訓、是梵語也。此為乗義、摩訶衍者是大乗故。衎玉篇云、口且切、衎楽也。広韻云、苦旰切、楽也。又云、空旱切、信言也。今用衍者、上即上乗、衎即信言、信此論説可生安楽之義而已。
1049:◗8 言風航者、航玉篇云、可当切、船也。広韻云、洪郎切、船也。
1049:◗9 無量寿是安楽等者、解論名義。
1049:◗9 在王舎城及舎衛者、具挙三経之説処耳。依此文者鸞師之意、今以此論以為三部通申之論。義寂宗暁同依三部通申之義。智昇智光共存大経別申之義。
1049:12 又所願不軽等者、釈論偈之第一行文、文意可見。
1049:12 督字註者、広韻詞也、同詞又云、察也、目痛、又姓。又玉篇云、都谷切、正也、目痛也。此等訓中、今釈可叶正勧義耶。
1049:14 次間雑之下帰命之上言乃至者、就我一字設一問答之三行余之文是也。
1050:◗1 相応故下天親今上言乃至者、依小経説解阿弥陀如来名義、又就光照有一問答顕其利益、又弁一仏諸仏主領世界広狭、明其小乗大乗所談之差別等、十一行余之文是也。
1050:◗4 之意也下問曰之上言乃至者、云其安楽義具在下観察門中十一字也。
1050:◗5 問曰等者、有二問答。初問答意、就願生言顕不生義、次問答者、就往生義顕一異意。註家本是四論碩徳、故依中論八不法門有此釈也。
1050:◗7 言八不者、中観論観因果品云、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異、不来亦不去。已上
1050:◗9 是義観一異門者、就八不中且明其一異。
1050:◗9 論中委曲者、指彼論也。或又連読有云可読観一異門論之一義、是就所説法門十二門論及中観論可得此名。云云
1050:11 我依四句偈之前後言乃至者、是成優波提舎之名、又解成上起下之釈、上出之訖。
1050:12 問。此我依修一四句偈、上既引之、当巻之中重被引之、繁重之失難遁、如何。
1050:14 答。誠以爾也。但此文体自元只是文集体也。仍当用時不憚繁重不限此文。余処又有重引之例。皆可準拠。但聊非无其差別歟。謂上所引、龍樹天親鉤鎖引之。仍唯限論。今所引者引註之時不載論者其義難顕、是故引之。本論与註所引別也。
1051:◗3 十二部経中等者、
1051:◗4 問。十二部者其相如何。
1051:◗4 答。十二名義、諸典解之。其中且出戒度律師正観記説、彼記文云、今依大論略出梵語。一修多羅、此云法本、亦云契経。二祇夜、此云重頌。三和伽羅那、此云授記。四伽陀、此云孤起偈。五優陀那、此云無問自説。六尼陀那、此云因縁。七阿波陀那、此云譬喩。八伊帝曰多伽、此云本事。九闍陀伽、此云本生。十毘仏略、此云方広。十一阿浮陀達摩、此云未曽有。十二優婆提舎、此云論義。最初修多羅、名有通別。通則十二部皆云修多羅、別乃十二部中第一是也。已上 今云直説即第一也。
1051:11 摂多之下願名之上言乃至者、偈字釈也。
1051:12 往生之下与仏之上言乃至者、説総持釈。
1051:13 相称也下言乃至者、五念門中、観察已下乃至下巻解義分釈十重之中、第二起観生信之内初四門也。
1051:14 云何等者、第五廻向之釈也。於中自初至大悲心故二十七字、本論之文、廻向有下四十一字、註釈而已。
1052:◗2 問。於五念中引廻向者、一段之文具可引之。何略還相回向釈耶。
1052:◗3 答。当巻初云、謹按往相回向、有大行有大信。大行者則称無光如来名。已上 今就往相所明如此、仍且略之。
1052:◗6 次所引文安楽集者、上下二巻、綽公述也。今於此集総有十二大門之中、上巻第一大門之内、又有九門。其中第四弁諸経宗旨不同之次、引観仏経説三種益。其第三益為念仏故、今故引之。
1052:◗8 観仏三昧経覚賢三蔵訳、是第一巻観地品文、今之所引尽当章也。
1052:10 次所引者下巻文也。第四大門有三番料簡中、第三問答解釈顕念仏三昧有種種利益有其五番。其中第二番釈也。
1052:11 其初文云、第二問曰、若勧常修念仏三昧、与余三昧能有階降以不。答曰、念仏三昧勝相不可思議。此云何知。已上 已下文言如今所引。
1052:13 摩訶衍者、今指大論、第七巻文。文意易見。
1053:◗1 次所引之大経讃者、第五大門有四番料簡中、第一汎明修道延促之段所安之讃、鸞師所造、流通文意。
1053:◗3 次所引者又上巻文。第三大門有四番料簡中、第四引聖教証成勧信求生、始引観仏三昧経文、後引目連所問経文。今之所引是後文也。
1053:◗6 次光明寺和尚釈者、往生礼讃前序文也。
1053:◗6 問。彼礼讃中引文殊般若。其要何事耶。
1053:◗7 答。上具釈成三心五念及四修已、結彼安心起行作業悉為称名一行之義、引用彼経一行三昧之文而已。
1053:◗9 問。就今所引有二不審。
1053:◗9 一云、見彼経説有二重義。初云、仏言、法界一相。繋縁法界、是名一行三昧。当先聞般若波羅蜜如説修学、然後能入一行三昧、如法界縁不退不壊不思議無無相。已上 後所説者今所用也。但文聊違。説此二義又結已云、如是一行三昧者、要知恒沙仏法界无差別相。已上 如此等者、云一念法界、云无差別相。是経本意。何限称名云一行耶。
1053:14 二云、如経説者、応処空閑捨諸乱意、不取相貌、繋心一仏専称名字、随仏方所端身正向、能持一仏念々相続。已上 唯云一仏不謂弥陀。何相違耶。
1054:◗3 答。先决初疑、経有理観専称二重、各依所用取其一義、有何相違。是故天臺約上理観於彼常行三昧之下引之。今師約下専称引之。経説二重、各被機縁。
1054:◗5 次决後疑、経文之中、雖不指名意在弥陀。依之天臺釈云但専以弥陀為法門主、妙楽又云故以西方而為一准。何況大師以謂諸仏既被弥陀、尤有其意。般舟経中雖説過去諸仏持是三昧等、観念法門加阿弥陀三字、是又其義。
1054:◗9 問。就文殊般若二重問答、初重問意可見。答中至云専称名字、是対前問。正由以下余于問歟、如何。
1054:10 答。是探仏意如此釈之。是仏密意在開凡夫往生直路。或云説種種方便教門非一、但為我等倒見凡夫、或云諸仏大悲於苦者、或云門々見仏得生浄土。処々解釈皆帯此意、可貴可貴。
1054:14 次問答中、於其問詞含其意趣。
1054:14 一観経説若他観者名為邪観、違所観境是邪観故。若見弥陀若見諸仏、豈非邪耶。
1055:◗1 二見多仏其義是当多行三昧。其理已非一行三昧。答言中云仏々斉証形無二別、二難共消、其義易見。
1055:◗3 次言又如観経云者、一行三昧尊称之義非唯文殊般若経説。於此観経又有其説。是則随他之前雖説諸行、随自之後説念仏義、以此経説知彼経意。
1055:◗5 問曰一切諸仏等者、相対文殊般若観経致此問也。所謂已云仏々斉証形无二別縦使念一見多乖何大道理也、是述文殊般若之意。而問意者、如観経者、偏歎西方簡余九域、是故上勧面向西方、然者何以相違之説成一義耶。是問意趣。
1055:◗9 就答詞中、
1055:◗9 問。既以仏々平等之義判云平等是一、何云若以願行等耶。
1055:10 答。果平等故雖无勝劣、因差別故即云本発深重誓願。是以大乗止観下云、若離我執証得心体平等之時、実无十方三世之異。但本在因地未離我執時、各別発願各修浄土、各化衆生、如是等業差別不同、薫於浄心心性依別薫之力、故現此十方三世諸仏依正二報相別。非謂真如之体有此差別之相、以是義故一切諸仏、常同常別古今法爾。已上
1056:◗2 言以光明名号等者、六八願中、十二十三両願意也。
1056:◗3 大集経説諸仏出世有種々益。光明名号神通説法。但於其中、此土教主、神通説法其利殊親。浄土弥陀光明名号其益猶勝。
1056:◗5 但使等者、十八願意。言信心者至心信楽。上尽等者、乃至十念。仏願力者、若不生者誓願之意。易得往生即是願力成就故也。
1056:◗7 亦非等者、諸仏亦有除障滅罪随分之益、然往生益唯在弥陀。
1056:◗8 若能如上念々等者、是明専雑二修得失。但今所引挙徳略失。
1056:◗8 言如上者、
1056:◗9 問。三心五念四修、皆悉可具足歟、随一往生可許之耶。
1056:10 答。一義云、悉可具之。若不具者不可往生。一義云、今約上輩求生浄土断貪嗔機。一切行者未必悉然、所謂二河白道喩中、既云水火相交常无休息。於如此機争如上耶。
1056:12 念念相続无間修義、畢命為期長時修義。但励自力念々難続。依他力益自然相続十即十生百即百生。是顕仏願不虚之益。是則荘厳所求満足功徳成就之故而已。
1057:◗1 第一得者、外者助業、正定業外。雑者雑業、非唯助業広亘雑行。其雑言者対正対専、共称雑故。縁者有三、謂教人処。
1057:◗3 第二得者、順弥陀仏本願之義。
1057:◗3 第三得者、不違釈迦如来教義。
1057:◗4 第四得者、随順六方諸仏語義。
1057:◗4 各在其文。不遑具述。
1057:◗5 又云唯観念仏等者、同六時中日没礼讃弥陀礼註、肝要文也。
1057:◗6 観経説云、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仏衆生、摂取不捨。已上
1057:◗6 弥陀経云、彼仏光明無量、照十方国无所障。故名阿弥陀。已上
1057:◗7 引合二経顕其名義甚深利益。所謂観経雖説摂取不捨之益、未顕弥陀名義之徳。阿弥陀経雖説弥陀名義之徳、未顕摂取不捨之益。是故為顕小経所説之徳、无所障之光明者、為施摂取不捨之益、如此合説。其義応知。
1057:12 次三偈者、共是初夜礼讃之文、大経採集要文釈也。
1057:12 其中初偈、採集本経如来智恵海一四句偈、其仏本願力一四句偈之解釈也。経云如来釈云弥陀。是示諸仏即是弥陀、弥陀乃是諸仏義也。
1058:◗1 観経説云諸仏如来是法界身、礼讃釈云弥陀身心遍法界等。皆此義也。
1058:◗2 次之二偈其意可見。
1058:◗3 又云現是生死等者、同発願文、
1058:◗3 或観念時、或睡眠時、勧心発願称仏之時、可唱言也。彼書引経粗明五種増上縁中、当段是明見仏縁釈。
1058:◗5 則次下云、不識弥陀仏身相光明。願仏慈悲示現弟子身相、観音勢至等相。噵此語已一心正念、即随意入観、及睡。或有正発願時即得見之。或有睡眠時得見。除不至心。此願此来大有現験。已上
1058:◗9 次所引等、併如本文。
1058:◗9 初一問答明滅罪縁、十往生経及観経説明護念縁。
1058:10 問。観経不見説護念益之文、如何。
1058:10 答。普観文云、无量寿仏化身无数。与観世音大勢至常来至此行人之所。已上 依此文也。
1058:12 問。雖言菩薩不挙廿五、雖言来至不謂護念、如何。
1058:12 答。五々菩薩極楽聖衆、観音勢至挙其上首、必可有之理在絶言。又云常来不離之義、不離即是護念義也。
1058:14 次大経文、第十八願取意之文、明摂生縁。言摂生者、即是往生、如来摂取衆生義也。
1059:◗1 問。第十八願、以至心等三信為要、何除至心信楽之句今加称我名号句耶。此句願文无之、云何。
1059:◗3 答。此有深意、今所言之称我名号、則示本経至心信楽欲生之意。所以然者、至心等者、称仏名号得往生益、是仏本願。如此信知、是名至心信楽欲生。故発此心。即是称我名号之義。為顕此意、除彼加此。其義可知。
1059:◗6 次小経文、明証生縁。言証生者、即是証誠、証凡夫之往生義也。
1059:◗7 言云何名護念等者、是指六方諸仏証誠名護念也。
1059:◗8 次下文云若称等者、指於汝意以下之文。是亘釈迦諸仏証誠。下説汝等皆当信受我語及諸仏所説故也。
1059:10 問。五種増上縁之中護念、与今護念同異如何。
1059:11 答。五中護念是現生益、今護念者出世益也。是則如云六方諸仏護念信心、今経小経所云護念、其意在斯。
1059:13 次言又云言弘等者、
1059:13 問。上来文者是礼讃釈、今所引者是観経義玄義文也。何略書名言又云耶。
1059:14 答。上所引初云光明寺和尚云訖。是故雖引何書解釈、共為大師之解釈者、更非相違。
1060:◗1 言弘願者、弘願之称、総而言之可通六八、余処釈云願々皆発増上勝因故也。別而論之第十八願、今之解釈明得生益故也。
1060:◗4 大願業力者、願業力三、於因与果皆有其由。大言亘三、所謂大願、五劫思惟超世无上殊勝願是。大業、即是不可思議兆載永劫六度万行、願行雖殊共是因位。言大力者、果位神力、光明摂取利益衆生名之大力。
1060:◗7 増上縁者、是強縁也。玄義分云、正由託仏願以作強縁。已上 法事讃云、正由不遇好強縁、致使輪廻難得度。已上
1060:◗9 問。増上縁者名強縁義、其証如何。
1060:◗9 答。大乗義章第三釈云、増上縁者、起法功強、故曰増上、為法縁故名増上縁。已上 又摂論云、如眼根為根識作増上縁。此有力増上縁也。无力増上縁者、生有為无為諸法不作障也。
1060:13 次所引文者共是観念法門之釈、如次摂生証生両縁。
1060:14 次言又云門々以下十句文者般舟讃釈。四句二句四句別文。
1061:◗1 言門々者、諸教門也。八万四者、依大集意、一々衆生有八万四千諸行。所謂貪欲行二万一千、瞋恚行二万一千、愚痴行二万一千、等分行二万一千、是為八万四千諸行。
1061:◗3 无明等者、約十二支明滅罪益。雖有異義試述短解。言无明者、総標惑障。倶舎頌云、無明諸有本、故別為一漏。已上 果業因者、逆挙煩悩業苦三道。言利剣者、以其利用喩名号徳。
1061:◗6 微塵等者、故差曠劫、業是業障。
1061:◗7 不覚等者、示頓悟理。同下句云、大小僧祇恒沙劫、亦如弾指須臾間。已上 往生礼讃日中讃云、无心領納自然知。已上 是其謂也。
1061:◗9 但覚字註者教音、此有二音、玉云、有楽切、寤也、大也。宋云、古孝切、睡寤、曰覚醒、省也。
1061:11 爾者以下八行余者、私被得上言南無者之文意釈。
1061:11 南無等者、
1061:12 於帰之字、至並説意未勘得之。説字之音、玉篇広韻同註、三音今有二音、略始悦反、此是常音、勿論故也。告述宣訓、載在広韻。
1061:14 命字之訓、玉篇中有教令使註、広韻中出使教召訓。業招引使道信計等、追可勘之。
1062:◗1 必字之註廣韻文也。
1062:◗2 次五会讃。
1062:◗2 法照禅師之所述作一巻書也。今所引文是序初詞、流布之本、深妙之下門矣之上有禅一字、又焉或為、彼此有差、有異本歟。於義不違。至度衆生是序文也。
1062:◗4 言乃至者、序之所残猶有五十余行是也。
1062:◗5 次如来等者、是釈五会念仏文也。
1062:◗5 次爾大等者、是荘厳文。
1062:◗6 問。荘厳文在前、五会釈居後。今之所引前後何違。
1062:◗6 答。所問誠爾。試今推之、上云念仏三昧是真无上深妙禅門、今云如来常於三昧海中。上所標者念仏三昧、下所挙者諸三昧海、故三昧中念仏三昧甚深之義、鉤鎖相連為成其理如此次第。爾大等者、又挙二尊大悲弘誓、方明浄穢斉一利益、其次引用諸経要文。是故能讃所讃有次、非无其由。
1062:11 問。引一巻文、以前為後、以後為前、有其例耶。
1062:12 答。其例多之。粗挙少分。
1062:12 礼讃初夜採集大経下巻要文、於三十偈最前一礼是其奥文、第二第三第四三礼並是末後流通文也。此文是則十四仏国菩薩衆等、皆乗仏智悉往生者、弥陀智願深広故也。為顕其義引上引之。然後又還引初偈文。
1063:◗2 加之後夜又有此例。能令速満足功徳大宝海者、如来八種功徳終也。而於菩薩四種功徳之後讃之。又雨天楽華衣妙香等供養者、菩薩四種功徳之第三也。而加如来功徳之中、皆有其由。
1063:◗5 問。其由如何。
1063:◗5 答。能令等句、論約能持、故属如来。釈約所持、故属菩薩。雨天等句、論依能供、釈拠所供。各存一義。共以不違。此等之釈、皆其例也。
1063:◗7 次同七言数首之中、云依称讃浄土経之三首文者、浄土楽讃一十九首、其中第九並第十一第十五也。
1063:◗9 問。此等之讃依彼経之何文意耶。
1063:◗9 答。不指一文、只讃本意、以下諸讃皆可准之。
1063:10 次依仏本行経三首、正法楽讃、彼讃総有三十二首、今所引者第二十九及第三十第三十一。正法能超出世間句、皆在毎句之中間也。
1063:12 次依小経四首文者、西方楽讃十五首中、第二第三並第十二及第十四、皆最要文。
1063:13 次依般舟二十行者、即是般舟三昧楽讃、一行二句以為一首、総有三十八首之中、第十七首以下至終。但於其中、不簡下智与高才次、不簡多聞持浄戒上二行四句、有所除也。
1064:◗2 次新无量寿観経讃、一四句偈二十八首、今於其中、此一首者、第二十七下輩讃也。
1064:◗3 問。新无量者指何経耶。
1064:◗4 答。是指観経、元照釈云、凡有両訳。前本已亡。今本乃畺良耶舎訳。当巻之下被引載之 今対前本所称新也、新字難思。然而畺良耶舎訳外雖聞古有其異訳本、欠不行世。只此一本流布世間。方知、只指此覲経也。随而此讃始終、皆讃今経之意。但就新字試加料簡、今依寿前観後之義、以寿為旧、以観為新、為示其義如此題歟。
1064:14 六要鈔第二 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