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5:◗1 観経玄義分 巻第一
沙門善導集記
◗655:◗5 先勧大衆発願帰三宝
◗655:◗6 道俗時衆等 各発無上心 生死甚難厭 仏法復難欣
◗655:◗7 共発金剛志 横超断四流 願入弥陀界 帰依合掌礼
◗655:◗8 世尊我一心 帰命尽十方 法性真如海 報化等諸仏
◗655:◗9 一一菩薩身 眷属等無量 荘厳及変化 十地三賢海
◗655:10 時劫満未満 智行円未円 正使尽未尽 習気亡未亡
◗655:11 功用無功用 証智未証智 妙覚及等覚 正受金剛心
◗655:12 相応一念後 果徳涅槃者 我等咸帰命 三仏菩提尊
◗655:13 無礙神通力 冥加願摂受 我等咸帰命 三乗等賢聖
◗655:14 学仏大悲心 長時無退者 請願遥加備 念念見諸仏
◗656:◗1 我等愚痴身 曠劫来流転 今逢釈迦仏 末法之遺跡
◗656:◗2 弥陀本誓願 極楽之要門 定散等廻向 速証無生身
◗656:◗3 我依菩薩蔵 頓教一乗海 説偈帰三宝 与仏心相応
◗656:◗4 十方恒沙仏 六通照知我 今乗二尊教 広開浄土門
◗656:◗5 願以此功徳 平等施一切 同発菩提心 往生安楽国
◗656:◗6 此観経一部之内、先作七門料簡、然後依文釈義。第一先標序題。第二次釈其名。第三依文釈義、并弁宗旨不同、教之大小。第四正顕説人差別。第五料簡定散二善、通別有異。第六和会経論相違、広施問答釈去疑情。第七料簡韋提聞仏正説得益分斉。
◗656:10 第一先標序題者、
◗656:10 窃以、真如広大五乗不測其辺。法性深高十聖莫窮其際。真如之体量、量性不出蠢蠢之心、法性無辺。辺体則元来不動。無塵法界凡聖斉円、両垢如如則普該於含識、恒沙功徳寂用湛然。
◗656:13 但以垢障覆深、浄体無由顕照。
◗656:13 故使大悲隠於西化、驚入火宅之門、灑甘露潤於群萌、輝智炬則朗重昏於永夜。三檀等備、四摂斉収、開示長劫之苦因、悟入永生之楽果。
◗657:◗1 不謂群迷性隔、楽欲不同。雖無一実之機、等有五乗之用、致使布慈雲於三界、注法雨於大悲。莫不等洽塵労普沾未聞之益。菩提種子藉此以抽心、正覚之芽念念因茲増長。
◗657:◗4 依心起於勝行、門余八万四千。漸頓則各称所宜、随縁者、則皆蒙解脱。
◗657:◗5 然衆生障重、取悟之者難明。雖可教益多門、凡惑無由遍攬。
◗657:◗6 遇因韋提致請、我今楽欲往生安楽、唯願如来、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657:◗7 然娑婆化主因其請故即広開浄土之要門、安楽能人顕彰別意之弘願。
◗657:◗8 其要門者即此観経定散二門是也。定即息慮以凝心。散即廃悪以修善。廻斯二行求願往生也。
◗657:10 言弘願者如大経説。一切善悪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乗阿弥陀仏大願業力為増上縁也。
◗657:11 又仏密意弘深、教門難暁。三賢十聖弗測所闚。況我信外軽毛、敢知旨趣。仰惟、釈迦此方発遣、弥陀即彼国来迎。彼喚此遣、豈容不去也。
◗657:13 唯可勤心奉法、畢命為期、捨此穢身即証彼法性之常楽。
◗657:14 此即略標序題竟。
◗658:◗1 第二次釈名者、
◗658:◗1 経言仏説無量寿観経一巻。
◗658:◗1 言仏者乃是西国正音。此土名覚。自覚覚他覚行窮満、名之為仏。
◗658:◗2 言自覚者簡異凡夫。此由声聞狭劣、唯能自利、闕無利他大悲故。
◗658:◗3 言覚他者簡異二乗。此由菩薩有智故能自利、有悲故能利他、常能悲智双行不著有無也。
◗658:◗5 言覚行窮満者簡異菩薩。此由如来智行已窮、時劫已満、出過三位故、名為仏。
◗658:◗6 言説者口音陳唱。故名為説。又如来対機説法多種不同。漸頓随宜、隠彰有異。或六根通説。相好亦然。応念、随縁皆蒙証益也。
◗658:◗8 言無量寿者、乃是此地漢音。言南無阿弥陀仏者、又是西国正音。又南者是帰、無者是命、阿者是無、弥者是量、陀者是寿、仏者是覚。故言帰命無量寿覚。此乃梵漢相対、其義如此。
◗658:11 今言無量寿者是法、覚者是人。人法並彰、故名阿弥陀仏。
◗658:11 又言人法者是所観之境。即有其二。一者依報、二者正報。
◗658:12 就依報中即有其三。
◗658:13 一者地下荘厳、即一切宝幢光明互相映発等是。
◗658:13 二者地上荘厳、即一切宝地池林宝楼宮閣等是。
◗658:14 三者虚空荘厳、即一切変化宝宮華網宝雲化鳥風光動発声楽等是。
◗659:◗1 如前雖有三種差別、皆是弥陀浄国無漏真実之勝相。此即総結成依報荘厳也。
◗659:◗3 又言依報者、従日観下至華座観已来、総明依報。就此依報中即有通有別。
◗659:◗4 言別者、華座一観是其別依、唯属弥陀仏也。
◗659:◗4 余上六観是其通依、即属法界之凡聖。但使得生者、共同受用。故言通也。
◗659:◗5 又就此六中、即有真有仮。
◗659:◗6 言仮者、即日想水想冰想等、是其仮依。由是此界中相似可見境相故。
◗659:◗7 言真依者、即従瑠璃地下至宝楼観已来、是其真依。由是彼国真実無漏可見境相故。
◗659:◗8 二就正報中亦有其二。
◗659:◗9 一者主荘厳、即阿弥陀仏是。
◗659:◗9 二者聖衆荘厳、即現在彼衆及十方法界同生者是。
◗659:10 又就此正報中亦有通有別。
◗659:10 言別者即阿弥陀仏是也。即此別中亦有真有仮。
◗659:11 言仮正報者即第八像観是也。観音勢至等亦如是。此由衆生障重染惑処深、仏恐乍想真容、無由顕現故、使仮立真像以住心想、同彼仏以証境。故言仮正報也。
◗659:14 言真正報者即第九真身観是也。此由前仮正、漸以息於乱想、心眼得開、粗見彼方清浄二報、種種荘厳、以除昏惑。由除障故、得見彼真実之境相也。
◗660:◗2 言通正報者即観音聖衆等已下是也。
◗660:◗3 向来所言通別真仮者、正明依正二報也。
◗660:◗3 言観者照也。常以浄信心手、以持智慧之輝、照彼弥陀正依等事。
◗660:◗4 言経者経也。経能持緯得成疋丈、有其丈用。経能持法理事相応、定散随機義不零落。能令修趣之者、必藉教行之縁因、乗願往生証彼無為之法楽。既生彼国、更無所畏。長時起行、果極菩提。法身常住比若虚空。能招此益。故曰為経。
◗660:◗8 言一巻者、此観経一部雖言両会正説、総成斯一。故名一巻。
◗660:◗9 故言仏説無量寿観経一巻。
◗660:◗9 此即釈其名義竟。
◗660:11 三弁釈宗旨不同、教之大小者、
◗660:11 如維摩経以不思議解脱為宗、如大品経以空慧為宗。此例非一。
◗660:12 今此観経即以観仏三昧為宗、亦以念仏三昧為宗。一心廻願往生浄土為体。
◗660:13 言教之大小者、問曰、此経二蔵之中何蔵摂。二教之中何教収。
◗660:14 答曰、今此観経菩薩蔵収。頓教摂。
◗661:◗2 四弁説人差別者、
◗661:◗2 凡諸経起説不過五種。一者仏説、二者聖弟子説、三者天仙説、四者鬼神説、五者変化説。
◗661:◗3 今此観経是仏自説。
◗661:◗4 問曰、仏在何処説、為何人説。
◗661:◗4 答曰、仏在王宮、為韋提等説。
◗661:◗5 五料簡定散両門即有其六。
◗661:◗5 一明能請者、即是韋提。二明所請者、即是世尊。三明能説者、即是如来。四明所説、即是定散二善十六観門。五明能為、即是如来。六明所為、即韋提等是也。
◗661:◗7 問曰、定散二善因誰致請。
◗661:◗8 答曰、定善一門韋提致請、散善一門是仏自説。
◗661:◗9 問曰、未審、定散二善出在何文。今既教備不虚、何機得受。
◗661:◗9 答曰、解有二義。
◗661:10 一者謗法与無信、八難及非人、此等不受也。斯乃朽林碩石不可有生潤之期。此等衆生必無受化之義。除斯已外、一心信楽求願往生、上尽一形下収十念。乗仏願力莫不皆往。此即答上何機得受義竟。
◗661:13 二出在何文者即有通有別。
◗661:13 言通者即有三義不同。何者一従韋提白仏唯願為我広説無憂悩処者、即是韋提標心自為通請所求。二従唯願仏日教我観於清浄業処者、即是韋提自為通請去行。三従世尊光台現国、即是酬前通請為我広説之言。雖有三義不同、答前通竟。
◗662:◗3 言別者則有二義。一従韋提白仏我今楽生極楽世界弥陀仏所者、即是韋提自為別選所求。二従唯願教我思惟教我正受者、即是韋提自為請修別行。雖有二義不同、答上別竟。
◗662:◗6 従此已下、次答定散両門之義。
◗662:◗6 問曰、云何名定善、云何名散善。
◗662:◗7 答曰、従日観下至十三観已来名為定善、三福九品名為散善。
◗662:◗8 問曰、定善之中有何差別、出在何文。
◗662:◗9 答曰、出何文者、経言教我思惟教我正受、即是其文。言差別者即有二義。一謂思惟、二謂正受。
◗662:10 言思惟者即是観前方便。思想彼国依正二報総別相也。即地観文中説言如此想者名為粗見極楽国土。即合上教我思惟一句。
◗662:12 言正受者、想心都息、縁慮並亡、三昧相応名為正受。即地観文中説言若得三昧、見彼国地了了分明。即合上教我正受一句。
◗662:14 定散雖有二義不同、総答上問竟。
◗663:◗1 又向来解者与諸師不同。
◗663:◗1 諸師将思惟一句、用合三福九品、以為散善、正受一句、用通合十六観、以為定善。
◗663:◗2 如斯解者将謂不然。
◗663:◗3 何者如華厳経説思惟正受者但是三昧之異名、与此地観文同。以斯文証、豈得通於散善。
◗663:◗4 又向来韋提、上請但言教我観於清浄業処、次下又請言教我思惟正受。雖有二請、唯是定善。又散善之文都無請処。但是仏自開。次下散善縁中説云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已下即是其文。
◗663:◗8 六和会経論相違、広施問答釈去疑情者、
◗663:◗8 就此門中即有其六。一先就諸法師解九品之義。二即以道理来破之。三重挙九品返対破之。四出文来、証定為凡夫不為聖人。五会通別時之意。六会通二乗種不生之義。
◗663:12 初言諸師解者
◗663:12 先挙上輩三人。言上上者、是四地至七地已来菩薩。何故得知。由到彼即得無生忍故。
◗663:13 上中者、是初地至四地已来菩薩。何故得知。由到彼経一小劫得無生忍故。
◗663:14 上下者、是種性以上至初地已来菩薩。何故得知。由到彼経三小劫始入初地故。
◗664:◗1 此三品人皆是大乗聖人生位。
◗664:◗2 次挙中輩三人者、諸師云、中上是三果人。何以得知。由到彼即得羅漢故。
◗664:◗3 中中者是内凡。何以得知。由到彼得須陀洹故。
◗664:◗4 中下者是世善凡夫、厭苦求生。何以得知。由到彼経一小劫得羅漢果故。
◗664:◗5 此之三品唯是小乗聖人等也。
◗664:◗5 下輩三人者是大乗始学凡夫。随過軽重分為三品。共同一位求願往生者、未必然也。可知。
◗664:◗8 第二即以道理来破者、
◗664:◗8 上言初地至七地已来菩薩者、如華厳経説、初地已上七地已来、即是法性生身変易生身。斯等曽無分段之苦。論其功用、已経二大阿僧祇劫、双修福智、人法両空、並是不可思議。神通自在転変無方。身居報土常聞報仏説法、悲化十方須臾遍満。
◗664:12 更憂何事乃藉韋提為其請仏求生安楽国也。以斯文証、諸師所説豈非錯也。答上二竟。
◗664:13 上下者、上言従種性至初地已来者、未必然也。如経説、此等菩薩名為不退。身居生死、不為生死所染。如鵝鴨在水、水不能湿。
◗665:◗1 如大品経説。此位中菩薩、由得二種真善知識守護故不退。何者一是十方諸仏、二是十方諸大菩薩、常以三業外加於諸善法無有退失。故名不退位也。此等菩薩亦能八相成道教化衆生。論其功行、已経一大阿僧祇劫、双修福智等。
◗665:◗5 既有斯勝徳。更憂何事乃藉韋提請求生也。以斯文証。故知、諸師所判還成錯也。此責上輩竟。
◗665:◗6 次責中輩三人者、諸師云、中上是三果者。然此等之人三塗永絶、四趣不生。現在雖造罪業、必定不招来報。如仏説、言此四果人与我同坐解脱床。
◗665:◗8 既有斯功力。更復何憂乃藉韋提請求生路。
◗665:◗9 然諸仏大悲於苦者、心偏愍念常没衆生。是以勧帰浄土。亦如溺水之人、急須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済為。以斯文証。故知、諸師所判、義同前錯也。
◗665:11 以下可知。
◗665:12 第三重挙九品返対破者、
◗665:12 諸師云、上品上生人、是四地至七地已来菩薩者、
◗665:13 何故観経云、三種衆生当得往生。何者為三。一者但能持戒修慈。二者不能持戒修慈、但能読誦大乗。三者不能持戒読経、唯能念仏法僧等。此之三人各以己業専精励意、一日一夜乃至七日七夜相続不断、各廻所作之業求願往生。命欲終時、阿弥陀仏及与化仏菩薩大衆放光授手、如弾指頃即生彼国。
◗666:◗3 以此文証、正是仏去世後、大乗極善上品凡夫、日数雖少、作業時猛、何得判同上聖也。
◗666:◗4 然四地七地已来菩薩、論其功用不可思議。豈藉一日七日之善、華台授手迎接往生也。
◗666:◗6 此即返対上上竟。
◗666:◗6 次対上中者、諸師云、是初地四地已来菩薩者、
◗666:◗7 何故観経云、不必受持大乗。云何名不必。或読不読、故名不必。但言善解未論其行。又言、深信因果不謗大乗、以此善根廻願往生。命欲終時、阿弥陀仏及与化仏菩薩大衆一時授手即生彼国。
◗666:10 以此文証、亦是仏去世後大乗凡夫、行業稍弱致使終時迎候有異。
◗666:11 然初地四地已来菩薩、論其功用、如華厳経説。乃是不可思議。豈藉韋提致請、方得往生也。
◗666:13 返対上中竟。
◗666:13 次対上下者、諸師云、是種性以上至初地已来菩薩者、
◗666:14 何故観経云、亦信因果。云何亦信。或信不信、故名為亦。又言、不謗大乗、但発無上道心。唯此一句、以為正業。更無余善。廻斯一行求願往生。命欲終時、阿弥陀仏及与化仏菩薩大衆一時授手即得往生。
◗667:◗3 以斯文証、唯是仏去世後一切発大乗心衆生、行業不強致使去時迎候有異。
◗667:◗4 若論此位中菩薩力勢、十方浄土随意往生。豈藉韋提為其請仏、勧生西方極楽国也。
◗667:◗6 返対上下竟。
◗667:◗6 即此三品去時有異。云何異。上上去時、仏与無数化仏一時授手。上中去時、仏与千化仏一時授手。上下去時、仏与五百化仏一時授手。直是業有強弱、致使有斯差別耳。
◗667:◗9 次対中輩三人者、諸師云、中上是小乗三果者、
◗667:◗9 何故観経云、若有衆生、受持五戒八戒、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衆過患、命欲終時、阿弥陀仏与比丘聖衆放光説法、来現其前。此人見已即得往生。
◗667:12 以此文証、亦是仏去世後持小乗戒凡夫。何小聖也。
◗667:12 中中者、諸師云、見道已前内凡者、
◗667:13 何故観経云、受持一日一夜戒、廻願往生。命欲終時、見仏即得往生。
◗667:14 以此文証、豈得言是内凡人也。但是仏去世後無善凡夫、命延日夜、逢遇小縁授其小戒、廻願往生。以仏願力即得生也。
◗668:◗2 若論小聖、去亦無妨。但此観経仏為凡説、不于聖也。
◗668:◗3 中下者、諸師云、小乗内凡已前世俗凡夫、唯修世福求出離者、
◗668:◗4 何故観経云、若有衆生、孝養父母、行世仁慈、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説彼仏国土楽事、四十八願等。此人聞已即生彼国。
◗668:◗6 以此文証、但是不遇仏法之人、雖行孝養、亦未有心希求出離。直是臨終遇善勧令往生。此人因勧廻心即得往生。
◗668:◗7 又此人在世自然行孝、亦不為出離故行孝道也。
◗668:◗8 次対下輩三人者、諸師云、此等之人乃是大乗始学凡夫。随過軽重分為三品。未有道位。難弁階降者、
◗668:10 将謂不然。何者此三品人無有仏法世俗二種善根。唯知作悪。
◗668:11 何以得知。如下上文説。但不作五逆謗法、自余諸悪悉皆具造、無有慚愧乃至一念。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説大乗、教令称仏一声。爾時阿弥陀仏、即遣化仏菩薩来迎此人、即得往生。
◗668:13 但如此悪人触目皆是。若遇善縁、即得往生。若不遇善、定入三塗未可出也。
◗669:◗1 下中者、此人先受仏戒。受已不持即便毀破。又偸常住僧物現前僧物、不浄説法、乃至無有一念慚愧之心。命欲終時、地獄猛火一時倶至、現在其前。当見火時、即遇善知識、為説彼仏国土功徳、勧令往生。此人聞已即便見仏、随化往生。
◗669:◗4 初不遇善獄火来迎、後逢善故化仏来迎。斯乃皆是弥陀願力故也。
◗669:◗5 下下者、此等衆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悪、具諸不善。此人以悪業故、定堕地獄多劫無窮。命欲終時、遇善知識教称阿弥陀仏、勧令往生。此人依教称仏、乗念即生。
◗669:◗8 此人若不遇善、必定下沈。由終遇善七宝来迎。
◗669:◗9 又看此観経定善及三輩上下文意、総是仏去世後五濁凡夫。但以遇縁有異、致令九品差別。
◗669:10 何者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下品三人是遇悪凡夫。以悪業故。臨終藉善、乗仏願力乃得往生。到彼華開方始発心。何得言是始学大乗人也。若作此見、自失悞他為害茲甚。
◗669:13 今以一一出文顕証、欲使今時善悪凡夫同沾九品。生信無疑、乗仏願力悉得生也。
◗670:◗1 第四出文顕証者、
◗670:◗1 問曰、上来返対之義、云何得知。世尊定為凡夫不為聖人者未審、直以人情準義、為当亦有聖教来証。
◗670:◗2 答曰、衆生垢重智慧浅近。聖意弘深。豈寧自輒。今者一一悉取仏説、以為明証。就此証中即有其十句。
◗670:◗4 何者第一如観経云。仏告韋提、我今為汝広説衆譬。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浄業者、得生西方極楽国土者、是其一証也。
◗670:◗6 二言如来今者為未来世一切衆生為煩悩賊之所害者説清浄業者、是其二証也。
◗670:◗7 三言如来今者教韋提希及未来世一切衆生観於西方極楽世界者、是其三証也。
◗670:◗9 四言韋提白仏、我今因仏力故見彼国土。若仏滅後諸衆生等、濁悪不善五苦所逼、云何当見彼仏国土者、是其四証也。
◗670:10 五如日観初云。仏告韋提、汝及衆生専念已下、乃至一切衆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見日已来者、是其五証也。
◗670:12 六如地観中説言。仏告阿難、汝持仏語、為未来世一切衆生欲脱苦者、説是観地法者、是其六証也。
◗670:14 七如華座観中説言。韋提白仏、我因仏力得見阿弥陀仏及二菩薩、未来衆生云何得見者、是其七証也。
◗671:◗2 八次下、答請中説言、仏告韋提、汝及衆生欲観彼仏者、当起想念者、是其八証也。
◗671:◗3 九如像観中説言、仏告韋提、諸仏如来入一切衆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仏時者、是其九証也。
◗671:◗4 十如九品之中一一説言為諸衆生者、是其十証也。
◗671:◗5 上来雖有十句不同、証明如来説此十六観法、但為常没衆生、不于大小聖也。以斯文証、豈是謬哉。
◗671:◗8 第五会通別時意者即有其二。
◗671:◗8 一論云、如人念多宝仏、即於無上菩提得不退堕者、
◗671:◗9 凡言菩提乃是仏果之名、亦是正報。道理成仏之法、要須万行円備方乃剋成。豈将念仏一行。即望成者、無有是処。雖言未証、万行之中是其一行。
◗671:11 何以得知。如華厳経説。功徳雲比丘語善財言、我於仏法三昧海中、唯知一行。所謂念仏三昧。以此文証、豈非一行也。
◗671:13 雖是一行、於生死中乃至成仏永不退没。故名不堕。
◗671:14 問曰、若爾者法華経云、一称南無仏、皆已成仏道。亦応成仏竟也。此之二文有何差別。
◗672:◗1 答曰、論中称仏、唯欲自成仏果。経中称仏、為簡異九十五種外道。然外道之中都無称仏之人。但使称仏一口、即在仏道中摂。故言已竟。
◗672:◗4 二論中説云、如人唯由発願生安楽土者、
◗672:◗4 久来、通論之家不会論意、錯引下品下生十声称仏、与此相似、未即得生。如一金銭得成千者、多日乃得、非一日即得成千。十声称仏亦復如是。但与遠生作因。是故未即得生。噵仏直為当来凡夫欲令捨悪称仏、誑言噵生、実未得生、名作別時意者、
◗672:◗8 何故阿弥陀経云、仏告舎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説阿弥陀仏、即応執持名号。一日乃至七日一心願生、命欲終時、阿弥陀仏与諸聖衆迎接往生。
◗672:11 次下、十方各如恒河沙等諸仏、各出広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説誠実言。汝等衆生皆、応信是一切諸仏所護念経。
◗672:13 言護念、者即是上文一日乃至七日称仏之名也。
◗672:14 今既有斯聖教以為明証。未審、今時一切行者不知何意、凡小之論乃加信受、諸仏誠言返将妄語。苦哉、奈劇能出如此不忍之言。
◗673:◗2 雖然、仰願一切欲往生知識等、善自思量。寧傷今世錯信仏語。不可執菩薩論、以為指南。若依此執者、即是自失悞他也。
◗673:◗3 問曰、云何起行、而言不得往生。
◗673:◗4 答曰、若欲往生者、要須行願具足。方可得生。今此論中、但言発願、不論有行。
◗673:◗5 問曰、何故不論。
◗673:◗5 答曰、乃至一念曽未措心。是故不論。
◗673:◗6 問曰、願行之義有何差別。
◗673:◗6 答曰、如経中説。但有其行、行即孤亦無所至。但有其願、願即虚亦無所至。要須願行相扶所為皆剋。是故今此論中、直言発願、不論有行。是故未即得生、与遠生作因者、其義実也。
◗673:◗9 問曰、願意云何乃言不生。
◗673:10 答曰、聞他説、言西方快楽不可思議、即作願言、我亦願生。噵此語已更不相続。故名願也。
◗673:11 今此観経中十声称仏、即有十願十行具足。云何具足。言南無者即是帰命、亦是発願廻向之義。言阿弥陀仏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
◗673:13 又来論中称多宝仏為求仏果、即是正報、下唯発願求生浄土、即是依報。一正、一依、豈得相似。
◗674:◗1 然正報難期。一行雖精未剋。依報易求、所以一願之心未入。
◗674:◗2 雖然、譬如辺方投化即易、為主即難。今時願往生者、並是一切投化衆生。豈非易也。
◗674:◗3 但能上尽一形下至十念、以仏願力莫不皆往。故名易也。
◗674:◗4 斯乃不可以言定義。取信之者、懐疑。要引聖教来明、欲使聞之者方能遣惑。
◗674:◗6 第六会通二乗種不生義者、
◗674:◗6 問曰、弥陀浄国為当是報是化也。
◗674:◗7 答曰、是報非化。
◗674:◗7 云何得知。如大乗同性経説。西方安楽阿弥陀仏是報仏報土。
◗674:◗8 又無量寿経云、法蔵比丘在世饒王仏所行菩薩道時、発四十八願。一一願言、若我得仏、十方衆生称我名号願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覚。
◗674:10 今既成仏。即是酬因之身也。
◗674:11 又観経中上輩三人、臨命終時、皆言阿弥陀仏及与化仏来迎此人。
◗674:12 然報身兼化共来授手。故名為与。以此文証。故知、是報。
◗674:13 然報応二身者眼目之異名。前翻報作応、後翻応作報。
◗674:13 凡言報者因行不虚、定招来果。以果応因、故名為報。又三大僧祇所修万行、必定応得菩提。今既道成、即是応身。
◗675:◗1 斯乃過現諸仏弁立三身。除斯已外更無別体。縦使無窮八相名号塵沙、剋体而論、衆帰化摂。
◗675:◗3 今彼弥陀現是報也。
◗675:◗3 問曰、既言報者、報身常住永無生滅。何故観音授記経説阿弥陀仏亦有入涅槃時。此之一義若為通釈。
◗675:◗5 答曰、入不入義者唯是諸仏境界。尚非三乗浅智所闚、豈況小凡輒能知也。
◗675:◗6 雖然必欲知者、敢引仏経以為明証。
◗675:◗6 何者如大品経涅槃非化品中説云。仏告須菩提、於汝意云何。若有化人作化人、是化頗有実事不空者不。
◗675:◗8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
◗675:◗8 仏告須菩提、色即是化。受想行識即是化。乃至一切種智即是化。
◗675:◗9 須菩提白仏言、世尊、若世間法是化、出世間法亦是化、所謂四念処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覚分八聖道分三解脱門仏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并諸法果及賢聖人、所謂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仏菩薩摩訶薩諸仏世尊、是法亦是化不。
◗675:14 仏告須菩提、一切法皆是化。於是法中有声聞法変化、有辟支仏法変化、有菩薩法変化、有諸仏法変化。有煩悩法変化、有業因縁法変化。以是因縁故、須菩提、一切法皆是化。
◗676:◗2 須菩提白仏言、世尊、是諸煩悩断、所謂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仏道断諸煩悩習、皆是変化不。
◗676:◗4 仏告須菩提、若有法生滅相者、皆是変化。
◗676:◗5 須菩提言、世尊、何等法非変化。
◗676:◗5 仏言、若法無生無滅、是非変化。
◗676:◗6 須菩提言、何等是不生不滅非変化。
◗676:◗6 仏言、無誑相涅槃、是法非変化。
◗676:◗7 世尊、如仏自説、諸法平等非声聞作、非辟支仏作、非諸菩薩摩訶薩作、非諸仏作。有仏無仏、諸法性常空。性空即是涅槃。云何涅槃一法非如化。
◗676:◗9 仏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諸法平等非声聞所作。乃至性空即是涅槃。若新発意菩薩聞是一切法皆畢竟性空、乃至涅槃亦皆如化者、心則驚怖。 為是新発意菩薩、故分別生滅者如化、不生不滅者不如化耶。
◗676:12 今既以斯聖教験知、弥陀定是報也。縦使後入涅槃、其義無妨。諸有智者応知。
◗676:13 問曰、彼仏及土既言報者、報法高妙、小聖難階。垢障凡夫云何得入。
◗676:14 答曰、若論衆生垢障、実難欣趣。正由託仏願以作強縁、致使五乗斉入。
◗677:◗1 問曰、若言凡夫小聖得生者、何故天親浄土論、云女人及根欠、二乗種不生。今彼国中現有二乗。如斯論教、若為消釈。
◗677:◗3 答曰、子但誦其文不闚理、況加以封拙懐迷、無由啓悟。
◗677:◗4 今引仏教以為明証、却汝疑情。何者即観経下輩三人是也。
◗677:◗5 何以得知。如下品上生云。或有衆生、多造悪法無有慚愧。如此愚人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説大乗、教令称阿弥陀仏。当称仏時化仏菩薩現在其前。金光華蓋迎還彼土。華開已後、観音、為説大乗。此人聞已即発無上道心。
◗677:◗9 問曰、種之与心有何差別。
◗677:◗9 答曰、但以取便而言、義無差別。
◗677:◗9 当華開之時、此人身器清浄、正堪聞法。亦不簡大小、但使得聞即便生信。
◗677:11 是以観音不為説小、先為説大。聞大歓喜即発無上道心。即名大乗種生、亦名大乗心生。
◗677:12 又当華開時、観音先為説小乗者、聞小生信。即名二乗種生、亦名二乗心生。
◗677:13 此品既爾、下二亦然。
◗677:13 此三品人倶在彼発心。正由聞大即大乗種生。由不聞小故、所以二乗種不生。
◗678:◗1 凡言種者即是其心也。
◗678:◗1 上来解二乗種不生義竟。
◗678:◗1 女人及根欠義者彼無故、可知。
◗678:◗2 又十方衆生修小乗戒行願往生者、一無妨礙悉得往生。但到彼先証小果。証已即転向大。一転向大以去、更不退生二乗之心。故名二乗種不生。
◗678:◗4 前解就不定之始、後解就小果之終也、応知。
◗678:◗6 第七料簡韋提聞仏正説得益分斉者、
◗678:◗6 問曰、韋提既言得忍。未審、何時得忍、出在何文。
◗678:◗7 答曰、韋提得忍、出在第七観初。
◗678:◗7 経云、仏告韋提、仏当為汝分別解説除苦悩法。説是語時、無量寿仏住立空中。観音勢至侍立左右。時韋提応時得見、接足作礼歓喜讃歎即得無生法忍。
◗678:10 何以得知。如下利益分中説言。得見仏身及二菩薩、心生歓喜、歎未曽有。廓然大悟得無生忍。
◗678:12 非是光台中見国時得也。
◗678:12 問曰、上文中説言、見彼国土極妙楽事心歓喜故、応時即得無生法忍。此之一義云何通釈。
◗678:13 答曰、如此義者、但是世尊酬前別請、挙勧利益方便之由序。
◗678:14 何以得知。次下文中説言、諸仏如来有異方便、令汝得見。次下日想水想冰想乃至十三観已来尽名異方便也。欲使衆生於此観門一一得成見彼妙事心歓喜故、即得無生。
◗679:◗3 斯乃直是如来慈哀末代、挙勧励修、欲令積学之者無遺、聖力冥加現益故也。
◗679:◗5 証曰、掌握機絲十有三結、条条順理、以応玄門訖。此義周三呈前証者矣。
◗679:◗7 上来雖有七段不同、総是文前玄義。料簡経論相違妨難、一一引教証明。欲使信者無疑、求者無滞、応知。
◗679:14 観経玄義分 巻第一